42 岁被裁,从零做产品,还真做成了!
有这么一款产品,到 2023 年的今天还保持着 90 年代的设计风格。有人说很丑,但不妨碍它创造年收入 10 亿美金的奇迹。
关键是,这家公司总共才 50 多人,人均产值吊打绝大多数世界一流互联网公司。
而且,他们直到 2019 年才推出自己的移动端产品,但并没有因此而错过一个时代。
这款产品的名字叫 Craigslist,美国版的神奇网站。
说起一个神奇的网站,想必你们脑海里立马会浮现出杨幂在电视广告里的那句台词。没错,那是中国复刻版,模仿对象就是 Craigslist。
Craigslist 的产品设计有多简陋呢?你们可以感受下。
看到这个网站风格,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十几年前刚开始做网站开发时的页面风格,典型的 web 1.0 时代产物。
Craigslist 是一个分类信息网站,用户可以按照类别去发布信息,其他人可以浏览查看,还能达成交易。
比如,你可以在 Craigslist 上查看招聘信息、检索租房信息、发布二手车出售信息等。
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大,Craigslist 上的分类也越来越多,基本上你想得到的分类它都有,其核心价值就是完成信息发布和检索。
Craigslist 每个月有 200 亿次的访问量,整个美国有差不多五分之一的人都在使用它。
按理说,这么大流量的产品应该通过广告来完成商业闭环,这符合互联网流量型产品的基本特征。
然而,并没有。
Craigslist 不仅没有广告,也没有个性化推荐,绝大多数分类信息都是免费发布,查找信息的用户也可以免费使用。
那么,它是怎么赚钱的呢?
其实很简单,在少数特定分类下发布信息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比如招聘信息、房屋出租信息、车辆出售信息。
我试着去发布了一个招聘信息,根据我所选择的分类,平台收取我 135 美元的费用,折合成人民币大概 985 块钱。
这个价格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会根据你选的分类动态变化,从几十到上百美金不等。
可能你会好奇,这么贵,为什么还有人去发?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来这里寻找信息的人多。
转化成产品语言来描述,就是需求量大,转化效率高,对应成本产出的 ROI 划算。
就拿房屋出租来说,挂到网上就有人问,甚至还有很多人问,以至于能以合适的价格快速租出去,支付的发布费还比中介费更低。
因此,这中间就产生了用户价值增量。
如果你体验过 Craigslist 会发现,它的产品设计真的非常简单直接,没有多余的东西,不会有弹窗、不会有广告位、也不会有各种炫酷的交互。
剩下的,都是非常直接的信息和操作。
这么一来有个好处,用户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寻找的信息上,进一步提升了信息检索和发布效率,同时实现用完即走。
可能也就这种产品形态适合这样的设计,或许也是为什么二十多年没改过设计风格的原因。
但凡换成其他产品,保持着这样的设计风格二十多年不变,估计早被用户吐槽了。
而 Craigslist 的用户并不关心这些,他们关心的是如何能高效发布和获取信息,以此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如果简要概述 Craigslist 的产品价值,我觉得有这么两点。
第一,信息全,搜得到,效率高,能成交。
第二,模式简单,商业闭环。
第一点是从用户价值角度出发,第二点是从商业价值出发,它们共同组成了 Craigslist 的产品价值。
那么,这么简单的模式难道就没有竞品吗?
显然不会,包括谷歌、微软、Facebook、eBay 这样的硅谷巨头都推出过类似产品,试图想去分一杯羹或者取代 Craigslist。
可是,没有一个成功的。
至于原因,我觉得有一部分是先发优势,毕竟它是全世界最早做的。还有一部分原因,我觉得是用户心智和习惯。
就算其他大厂可以做出产品功能一样甚至体验更好的替代品,但用户心智是难以逾越的,就像挑战微信的产品有很多,但最终大家还是回到了微信。
对于微信的用户来说,心智已经被占领,且社交关系没有迁移的驱动力。
那对于 Craigslist 的用户来说,如果替代品无法在效率上高出 10 倍或者成本上降低 10 倍,那依然无法改变用户的心智和习惯。
大厂们自然可以这么做,因为他们可能烧钱,可烧到最后也只是给 Craigslist 做嫁衣,并且低价的商业模式也难以长久。
Craigslist 公司不到一百人,却可以创造年收入 10 亿美金的规模,人效之高,难以超越。
或许有人会好奇,这么个神奇的网站,它的创始人是哪路神仙?
喏,他叫 Craig Newmark,一个美国大叔。
他最初是做技术出身的,后来换到一家咨询公司继续工作,不过在他 42 岁那年被裁员了。
他搬到新城市生活后,整理了一些当地的艺术和科技活动信息,然后汇总通过邮件发给几位朋友。
后来这些朋友对他提出了新的需求,希望能增加更多的信息分享,他也因此维护了一个邮件列表社群。
因为自己是技术出身,索性开发了一个网站来取代邮件列表,从网站名字可以看出,其实就是他个人的信息列表。
发现没,这就是个典型的 MVP 创业案例,通过现有工具和渠道去验证需求,然后再产品化,而不是一开始就上来写代码。
很多的创业项目并不是缺一个程序员,而是少了一双发现需求的眼睛和行动的手。
不过几年后,这哥们儿就把公司 CEO 职位转交给了另一个人,也是他招进来的第一个员工 Buckmaster,一直任职到今天。
这个神奇的创始人自认为是个书呆子,不适合经营和管理公司,于是退居了幕后开始搞慈善事业。
当然,自己肯定还保留股份,也是赚得盆满钵满,他在全世界富豪里排名 1600 多位。
你看,人家 42 岁失业都可以创业成功,现在的职场小年轻们有啥可焦虑迷茫的呢!
如果你们细心洞察,也会发现这里面的一些关键事件。
一个是 Craig 有分享和利他精神,通过邮件列表发现了需求。
一个是 Craig 有行动能力,动手把想法做成产品。
如果当时他就此沉沦为一个奔五的中年失业大叔,或许就不会有这一系列的精彩故事了。
所以啊,人贵在折腾、贵在思考、贵在行动。
回想一下,如果我不是十几年前开始写作,今天或许就是另外一个局面。
人生,奇妙且精彩!
创业失败有很多原因,其中想得太多行动太少、把复杂当做门槛、把烧钱当做品牌、把执念当做真理,是失败中最常见的。
把一件复杂的事情通过重复做到简单,是一种高级智慧。
绝大多数产品,都是从一个小需求开始的。复杂是结果,美妙是过程,问题才是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