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漳山寨群

共 3785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4-05-24 11:21

历史沿革

卧牛寨,始建于东汉末年。
春秋寨,始建于东汉末年。
张家寨,始建于明清时期。
青龙寨,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
樊家寨,始于明朝完善于清代。20世纪70年代,原樊家寨村部曾将寨堡作为办公场所,之后,村部迁建,村民将堡内房屋及其它设施拆除辟为农田,堡墙上部有局部损坏,荒弃山野。
尖峰岭寨,完善于清代。
2007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南漳县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山寨被收入国家文物保护名录。

建筑格局

综述
南漳山寨群,共包括300多座山寨,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山寨多位于南漳县板桥镇,其中以卧牛山寨、春秋寨、樊家寨,青龙寨、尖峰岭寨和张家寨等最为突出。
地理位置的选择上,山寨一般建在坡度大、山势陡、海拔高的山顶,有的则建在古道旁、关隘处、河流边。前者可谓高瞻远瞩,居高临下,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后者扼水陆通道和重要关口,必要时可以封锁河道与关口,如尖峰岭寨、雷公寨就建在河畔的险峰上,青龙寨则建在南漳进入板桥的古道边。从内部设置与构造上看,突出防御功能,防御体系完备,防御设施一应俱全。大多数古山寨都有坚固的寨(城)墙、巡逻的巡道、厚实的城门,门楼上还建有二至三层的石碉楼。寨墙内外设有哨卡、哨所,山寨内设有兵营和校场。如卧牛山寨现存7个瞭望塔、3个炮塔,沿内寨(城)墙根每间隔百米设有哨位掩体。有的山寨和古代的城市一样建有廓城或瓮城,如樊家寨。建筑形态上,山寨多由寨(城)墙、生活住房、祭祀建筑构成,集防御、居住、祭祀功能于一体;在建筑设计上,注重环境的选择,如春秋寨三面环水、一面倚山。由于寨墙与山体自然有机地结合。在选材上,通常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建筑主体大多为石材,也有夯筑,门窗屋顶则是石木混用,在坚固实用的前提下注重美观。
张家寨
张家寨
张家寨,又称神峰寨,位于东巩镇上泉坪村四组。东临杜溪沟,北望张家湾自然村,西为连绵群山,东边山脉险峻,北边为悬崖绝壁,脊背宽缓,东端陡峭,寨立于山脊上,东西长642.50米,南北宽20-25米,寨墙周长约1352米,寨墙宽0.8-3米。分布面积8487.5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500平方米。山寨规模宏大,寨内建筑保存较好,尚存石房151间,山寨东城楼部分损坏西城楼保存较好,现存上下两层。山寨顺山势高低起伏,若隐若现,寨房为东西走向,一字排开立于山脊之上,左右为南北二城,且与寨房落差20米以上,因地处张家湾,此寨也叫张家寨。东临小河沟,东门山脚下称堰湾,北侧系相邻不远的张家湾。
春秋寨
春秋寨
春秋寨,又称陆坪寨、邓家寨,位于东巩镇陆坪村三组,紧邻250省道76千米处(里程碑)。相传东汉末年,关羽苦于不得明主,潜入此山苦读史书《春秋》,后人为纪念关羽,便在此兴建了一座五层“春秋楼”和一座关帝庙,“春秋寨”因“春秋楼”而得名。山寨依山势迂迴而建,在这个易守难攻的山脊上,自南向北呈条形布局,寨墙周长约1150米,南北长约490米,东、西宽30~50米,分布面积约2.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9500平方米,石筑房屋153间。其东、西、北三面由茅坪河环绕,且临河部位石壁陡峭,如斧劈刀削,南面“断崖”与笔架山山脉陡然切断,使山寨天然形成了一道奇险的防御屏障。
樊家寨
樊家寨
樊家寨,位于板桥镇双龙寺村北一座山峰的顶部,地势较为险峻。系当地民众为抵御流寇而修建的一处石构城堡式建筑。坐西朝东,平面长方形,横向分布,有城有廓,内城面阔79.40米,纵深36.50米,分布面积约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60平方米,设有东、西大门,门上建城楼,门的内侧置有上城的踏步,正面南、北城角分别建有碉楼,呈“八”字形向外伸出,防御北、东及南三面来敌。碉楼下部的两侧建有瞭望孔或射击孔互为照应,守卫着寨堡的安宁。堡墙宽大厚实,高耸峙立,平均高度近6米,墙厚1.50米,墙头内侧设有一周宽1.05米贯通全堡的环城巡视廊道,外沿的挡墙上设有垛口及瞭望孔,其整体轮廓雄伟壮观。外城仅剩断墙,但尚有3~5米高的很规整的墙体,外城南北长约102米,东西宽约68米,总面积约6900平方米。
樊家寨布局规整,坚固森严,主体结构保存完好。
青龙寨
青龙寨
青龙寨,又称集兵寨,清政府派徐总兵驻扎板桥宋家寨,组织地方联防,共建山寨48座,青龙寨与之相邻的黄家寨、剪子寨、五峰寨构成东南方防御体系。
山寨依山盘旋而建,坐东朝西,东低西高,东西长约127米,南北宽20~40米,设有东门、西门,寨内石筑房屋32间,各间房均有观察窗或射击孔,分布面积约381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80平方米。石房顺山脊分为南北两侧建造,中间形成一条狭长梯形通道,内侧石房门与通道相连,是城堡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结合。布局严谨,高低错落,井然有序,集雄、险、奇、秀于一体。
卧牛寨
卧牛寨
卧牛寨,又称团山寺寨、乌牛山寨、太平寨,位于东巩镇桂竹园村一组(原团山寺村),与湖北省荆门市栗溪镇交界。三国时期刘备于赤壁之战后,据有这一地带,时为南郡属县。刘备西取益州,拜关羽董督荆州事,关羽进荆州后,为防御曹兵南下,派周仓扼守通向荆州咽喉“卧牛山”,山寨始筑此间。
山寨依山取势成南北走向,跨越三个山头,寨墙周长约4181米,分布面积约1.1平方千米,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沿寨墙修筑有马道和步行通道、碉堡、寨门、垛口、炮台、瞭望台、掩体等防御工事,寨内有不同时代建造的石房、庙宇375间,可屯兵8000人左右。城内修筑有演兵场、跑马场、校场、点将台等军事设施,还有明、清时期的碑刻,石雕等重要文物。
尖峰岭寨
尖峰岭寨
尖峰岭寨,又称嵩华山寨,位于肖堰镇柏树岗村嵩华山顶,东俯余家沟,南望古墓岗,西眺沉河滩,北连金家垭,寨呈葫芦状。现有寨墙1880余米,现存石砌房屋160余间,分布面积约558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500平方米,整个山寨占地面积约3.37万平方米。寨门、围墙、巡道保存良好。
尖峰岭寨是整个南漳西南防御体系的中心。据专家考证系军事堡寨,山寨四周陡峭如削,漳河从岭下环绕而过,形成龙王峡。山脚下一条主干道连接襄阳和宜昌,该寨扼守水陆两路的重要通道。
山寨建筑依势就形,建筑在山顶的一块三角地带上,坐西朝东,寨内地势西高东低,南北地势处于低洼,东西北各有一门,东门门楼上部残缺,西门门楼保存较好,北门墙体有部分塌陷,东门左侧有一直径70公分的碓窝,右侧有一碾盘,直径为190公分,寨墙最高处5米,最宽处3.38米,山寨围墙有局部损坏,寨内房屋密集,墙体保存较好。分设箭垛和周圈箭道,各宽550厘米,设单门进入寨堡内部,位于短底边的正中间,只设单门是为了减少防守的薄弱点,进而节省防御力量。

文物遗存

张家寨楼角旁边仰卧着大门上的石匾,阳刻楷书“紫云楼”三个大字,左旁阴刻小楷“嘉庆四年仲冬腊月”。城楼上部嵌一石匾,楷书阴刻“险赛函关”四个字,“清同治年壬戌玉燕堂题”。
尖峰岭寨在靠近寨墙南部和北部分别发现了4块石碑,根据碑文记载南部有三间粮仓,西门内10米处的大殿曾拟作“关帝庙”,庙内有2根柱础(有碑文)。

历史文化

建寨原因
清嘉庆初年,白莲教首先起事于湖北宜昌地区,其后等起义于襄阳黄龙垱并迅速成为义军的主力,在鄂豫渝陕等地运动,游击作战。在与义军的军事对抗中,清廷先后被攻克和占据的州、县城池达204个,被击毙的副将以下将弁400多名,一、二品大员20余名,花费白银二亿两,死伤军民数以千万计。最后,垂死挣扎的清王朝终于找到了一种方法一一办团练、建寨堡,用坚壁清野政策来困杀起义军。坚壁,就是建筑守御的高大寨堡,清野,就是遇警时将民众无论老幼、牲畜粮秣等统统强制性移人寨堡内。这一政策始于南漳及周边的襄阳,孝感等地区,效果明显。白莲教兴起之初,起义军“所到之处,有屋舍以栖止,有衣食火药以接济,有骡马刍草以夺骑更换,有逼协之人为之向导负运”。但随着“团练寨堡”的兴起与逐步完成,义军与群众的联系被完全隔断,失去了兵马来源,也失去了粮秣、向导、负运、资讯等资源,逐步陷入绝境而迅速衰弱并最终失败。

文物价值

南漳山寨群,不仅凝聚了古代工匠艺人的智慧,而且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代人们利用天然屏障和人工石筑建筑,集防御、驻守、演兵等完备的军事设施,以及寨、寺融合的民俗文化现象,实属东方乃至世界文明史上不可多得的一处代表性文化遗产。这对于古代军事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实证,为专家学者进行历史、宗教等领域的研究补充了可靠的依据。因而,南漳山寨群,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

获得荣誉

2012年,南漳古山寨群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南漳山寨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南漳山寨群大部分山寨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

交通信息

自驾:自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南漳山寨群,路程大约70千米,用时约1小时30分钟。
浏览 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