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兴县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我县面对日趋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开放促发展,优势化强势,对接珠三角,融入大郴州,建设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县”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大力实施开放崛起战略,永郴融城战略,工业强县战略,环保优先战略,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承接转移,推进城市空间拓展和内力提升,推进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和社会和谐稳定,克难攻坚,奋勇争先,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平稳、健康态势。一举收获了“全省经济强县”、“全省平安县”、“全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县”和“全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模范单位”等多项殊荣。
一、综合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据初步核算,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 亿大关,达到213.82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0.77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37.54亿元,增长14.6%;第三产业增加值55.51亿元,增长13.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38005元,比上年增加5052元。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3:63.3:25.4转变为9.7:64.3:26,其中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4%、66.3%和30.2%。
全县社会保障与就业、城乡社区事务、医疗卫生等重点民生建设合计投入财政资金6.43亿元,增长16.5%,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26.2%。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66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986;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91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94%;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就业援助率为100%。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3万人。就业供求信息无缝对接工程5876个。统筹地区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平均补偿率79.8%。
二、农业
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75亿元,增长5.3%。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77亿元,增长4.4%,其中农业增加值 12.27亿元,增长2.4%;林业1.06亿元,增长8.5%;牧业 5.83亿元,增长6.9%;渔业1.42亿元,增长6.1%;农林牧渔服务业0.19亿元,增长9.0%。全县粮食种植面积45.01千公顷,增长1.3%;油料种植面积11.2千公顷,下降3.1%;蔬菜种植面积10.63千公顷,增长10%;烤烟种植面积1.77千公顷,增长4.7%。全年粮食总产量23.45万吨,增长1.8%;油料产量1.89万吨,增长5.5%;蔬菜产量25.24万吨,增长10.1%;烤烟产量0.47万吨,增长3.6%。全年出栏生猪66.52万头,增长1.5%;出栏牛2.15万头,增长2.9%;出栏羊4.01万头,增长1.5%;出笼家禽665万羽,增长7.8%;水产品产量2.18万吨,增长7.5%。
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2.4亿元,增长20%。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8236处,投入资金3.6亿元,完成水利工程土石方807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平方公里。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1座。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330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0公顷,下降300%和94.7%。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4.51万千瓦,增长16.3%。
全县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家。其中省级1家,市级11家,县级10家。共实现企业总产值8.24亿元,增长33.4%。带动基地总产值4.23亿元,增长25.6%。实现销售收入6.82亿元,增长20.4%。实现利润0.25亿元,增长20.8%。实现利税1.12亿元,增长27.7%。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2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51个,增长52.5%;合作组织成员1.173万人,增长31.5%。
全县改造县乡公路12.3公里,新建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66公里。建设县级以上新农村示范村1个,完成村庄环境整治40个,新建农村清洁能源工程364个,建设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3个,新建农村沼气池500口,新增通电话自然村32个,新建农村信息综合服务站8个,新增通宽带行政村7个,新建WIFI热点覆盖23个。完成农村安全饮水项目21个,解决4.084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改造行政村配电网4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454.84亿元,增长11%。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438.28亿元,增长11.1%;规模工业产值过亿元的企业99户,比上年增加4户。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138.59亿元,增长16.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4.3%,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9.9%,拉动经济增长9.3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17.1%;重工业增长16.3%。大中型工业增加值11.93亿元,增长15.5%;高技术工业增加值4.36亿元,增长10.3%;高耗能工业增加值119.14亿元,增长8.15%;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45.91亿元,增长1.8%,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33.1%。分行业看,采矿业增加值12.35亿元,增长5.87%;制造业增加值126.03亿元,增长9.0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0.21亿元,下降3.8%。
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税34.66亿元,增长25.2%;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7.34亿元,增长2.4%。其中采矿业利润总额1.99亿元,增长14.4%;制造业利润总额15.13亿元,增长22.6%;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利润总额0.21亿元,增长162.5%。
全年原煤产量186.4万吨,实现税费1.922亿元,发电量3.01亿千瓦时,增长3.8%;全年共生产白银2180吨、黄金7.4吨,其他有色金属18.5万吨,分别增长9.%、2.8%、8.8%。实现税收2.59亿元,增长28.9%。
全县建筑业完成增加值4.91亿元,增长10.8%。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5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0.6亿元,增长33.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7.4万平方米,增长30.1%;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5.6万平方米,增长142.9%。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12年我县继续实施了“园区大会战”、“水利建设年”、项目建设暨招商引资“百日大会战”等项目攻坚活动。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4.6亿元(不含农户),增长35%。全县固定资产投资项目376个,新开工项目282个。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9.9亿元,下降7.5%;第二产业投资79.1亿元,增长40%;第三产业投资45.6亿元,增长40.3%。城镇基础设施完成投资33.5亿元,增长66.7%。全县基础产业继续加强,完成投资57.3亿元,增长47.2%;民生投资1.05亿元,下降57.8%;生态环保投资2.25亿元,下降31.8%。工业投资79.1亿元,增长47.3%。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41.8亿元,增长47.2%。
全年共实施重大建设项目161个,项目总投资230.36亿元,计划83.6元,实际完成投资85.3亿元,为年度投资计划的102%。其中:续建项目70个,计划投资48.3亿元,实际完成投资48.18亿元,占年计划的99.8%;新建项目91个,计划投资35.34亿元,实际完成投资37.12亿元,占年计划的105%。晶讯光电高端TN—LCD生产线、银都影视城、华鑫购物广场、农村危房改造、金河铭庄、银都广场等30个项目顺利竣工。郴永大道永兴段、京港澳高速公路永兴连接线、煤矿技改扩能、永鑫环保冶微晶板材生产线、富氧侧吹熔炼系统及配套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进展顺利,投资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4.95亿元,增长1%。商品房销售面积19.8万平方米,增长0.6%;商品房销售额4亿元,下降20%。新增公共租赁住房324套,面积1.61万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
全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07亿元,增长15.4%;分地域看,城镇零售额35.04亿元,增长20.1%;乡村零售额13.03亿元,增长4.3%。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20.90亿元,增长12.3%;零售业零售额22.84亿元,增长18.5%。住宿业零售额1.38亿元,增长12.6%;餐饮业零售额2.95亿元,增长16.0%。
全县批零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110.4亿元,增长17.6%;其中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销售额46.2亿元,增长19.4%,占贸易业的比重为41.9%。住宿营业额3.5亿元,增长18.2%。其中限上住宿营业额0.66亿元,增长24.1%。餐饮业营业额4.9亿元,增长20.1%。其中限上餐饮业营业额0.96亿元,增长33.2%。
汽车减税和“家电下乡”政策成效显著,全县限额以上企业汽车、家电零售额分别为7436万元和4145万元,分别增长35.1%和29.5%。全县“家电下乡”累计销售家电15万件,销售金额3.6亿元,累计发放补贴资金0.45亿元,分别增长47.5%、61.4%和53.59%。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全县目前已有获进出口权企业26 家,其中年出口创汇在2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2家。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9141万美元,增长24.5%。其中出口总额9037万美元,增长23.1%,出口额位居全市第六,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3%。出口的产品主要是白银、铅和打火机。
全县新批外资项目10个,实际利用外资7253万美元,增长17%。其中;工业实际利用外资6133万美元,增长71.7%。引进境内省外项目58个,实际到位资金23.68亿元,增长22.7%。其中,工业引进资金14.33亿元,增长0.2%。建成标准厂房22万平方米,出租20万平方米。全外派劳务197人,增长23.1%。
积极推进旅游开发战略合作,龙华山公园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成功争创为“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城市”、“中国最佳文化旅游城市”、“全省红色旅游发展一期规划纲要实施先进单位”,黄克诚故居被列为省级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年末全县共有国家等级旅游区(点)5家,其中,3A级及以上旅游区(点)2家。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391.29万人次,增长19%。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386.78万人次,增长19%,接待入境旅游者4.51万人次,增长18.7%。全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14亿元,增长23.0%,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2.17亿元,增长22.17%,旅游外汇收入415万美元。
七、交通和邮电
全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7.7亿元,增长9.0%。全年公路水运货物周转量2.25亿吨公里,其中货物周转量2.11亿吨公里。全年公路水运旅客周转量2.71亿人公里,其中公路旅客周转量2.69亿人公里。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68亿元,增长16.0%。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31万元,增长22.77%;电信业务总量2.37亿元,增长15.2%。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43万户(包括小灵通),固定电话普及率为6.6户/百人。移动电话用户30.11万户,增长10.9%;移动电话普及率为45.1户/百人。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3.12万户,增长11%。
八、财政、金融与保险
全县财政总收入17.03亿元,增长20.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95亿元,增长19.3%;上划中央收入3.48亿元,增长23.73%;上划省级收入0.61亿元,增长19.92%。实现税收收入6.25亿元,增长12.39%,占财政总收入比重36.7%。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93.63亿元,比年初增加11.43亿元,增长22.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0.96亿元,比年初增加11.42亿元,增长19.16%。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0.54亿元,比年初增加4.97亿元,增长19.44%。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7.0亿元,比年初增加3.85亿元,增长29.2%;中长期贷款余额13.31亿元,比年初增加0.92亿元,增长7.43%。
年末全县共有5家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10339.1万元,下降1.8%。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6191.5亿元,下降8.4%;财产险保费收入4147.5万元,增长9.9%。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2189.62万元,下降33.9%。其中,人身险赔款2656.7万元,增长61.1%;财产险赔款774.3万元,下降53.5%。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县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19所,中心城区新增义务教育学位0.1万个。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100%,在校学生辍学率0.92%。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429人,在校生1399人,毕业生611人。普通高中招生1918人,在校生4925人,毕业生1216人。初中招生5867人,在校生14903人,毕业生3638人。普通小学招生11492人,在校生52509人,毕业生6934人。特殊教育招生15人,在校生70人,毕业生6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1618人。各类民办学校118所,民办学校在校学生24138人。实施校安工程改造项目10个,县教育基金会募集资金654.9万元,援助学生1560名。
全县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产值43.2亿元,增长12.5%;实现增加值13.48亿元,增长12.05%。全县取得各类科技成果3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项。全年专利申请217件,增长41.8%。其中,发明专利申请5件。专利授权112件,增长3.7%。全年科技项目立项9项,新增市级研发中心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成为全市唯一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新增湖南省著名商标9个,新增驰名商标1个。
全县全年新发放食品生产许可证326,开展食品质量监督抽查72批次,定期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36批次。工业品定期抽查合格率81.4%。全县年末有各类气象台站1个,自动观测点57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年新建成102家农家书屋、2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送戏下乡74场。年末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全县有电视台1座,广播电台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1个,调频转播发射台1座,电视转播发射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数3.81万户。全县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76%;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76%,提高0.04个百分点;年末有线电视入户率21.9%。城区有线数字电视双向网改工程覆盖用户1.6万户,农村有线及无线数字电视工程发展用户6200户,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覆盖人口2万余人。
年末全县卫生机构42个,其中,医院9个、卫生院27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医院和卫生院拥有床位总数2300张。卫生技术人员2047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823人,注册护士823万人。扎实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改革,2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0%使用基本药物。
年末全县共有体育场145个,体育馆2座,运动场2个,游泳池1个,各种训练房140个。全民健身活动继续蓬勃开展,共开展全民健身项目25项次,全民健身运动参加人数14万人,69个行政村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年共承办和协办大型群众体育活动共3次。
十一、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年批准建设用地279.55公顷,建设占用耕地118.74公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99.13公顷。补充耕地183.53公顷,净增加耕地64.79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85万公顷。
年末全县已发现矿产22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8种。煤炭储量达3.8亿吨。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1处,实施地质勘查项目(含续作项目)10个,实施资源危机矿山找矿项目2个。实施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9个。
全县人均水资源4908.79立方米。总用水量2.95亿立方米,人均用水量524立方米。年平均降水量1580.5毫米。年末大型水库蓄水总量2.6122亿立方米。
县城区空气质量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监测断面功能区达标率10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2.1分贝,交通噪声平均值为66.87分贝。全县建成烟尘控制区1个,控制区面积为5.14平方公里。全县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0.95万吨和0.225万吨;全县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0.3吨标准煤/万元,下降18.9%。
全县建有自然环境保护区1个,保护区面积18179.5公顷。全年人工造林面积3366公顷,退耕还林167公顷。封山育林面积26.7平方公里,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99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为65.55%,比上年提高0.66个百分点。
全县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85起,增加4起,死亡19人。其中煤矿事故死亡3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14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9人,下降10%;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十万人生产事故死亡人数2.53人,与上年持平;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1.61人,下降42.1%。全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81起,增长5.2%;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3.04人,下降2.3%。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总人口66.73万人,比上年增加0.31万人。全县常住人口56.2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91万人,乡村人口33.35万人。城镇化率40.72%,比上年提高6.96个百分点。全县人口出生率11.79‰,死亡率6.46‰,人口自然增长率5.33‰。全县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920人,发放奖励扶助金88.32万元;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对象107人,发放扶助金16.854万元。
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59.5元,增长13.9%。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3880元,增长9.7%;经营性净收入4513元,增长8.7%;财产性收入385元,增长28.7%;转移性收入2458元,增长28.1%。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856.4元,增长20.58%。其中,工资性收入3481.1元,增长21.9%;家庭经营纯收入9860.2元,增长98.5%;转移性收入120.1元,下降46.9%;财产性收入626.5元,增长401.2%。
全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116.5元,增长17.33%。其中,食品支出4494.1元,增长10.2%。衣着支出1735.1元,增长12.8%。居住支出支出805.8元,增长8.9%。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381.8元,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959.4元,增长6.44%。其中,食品支出1772.9元,下降1%。衣着支出320.5元,下降21.4%。居住支出581.5元,增长13.79%。全县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4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4.8%。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2.1平方米,增加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1.2平方米。
年末全县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3.51万人。其中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19万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3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41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97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3.7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2.89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51.99万人,参合率达106.45%。全县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291人。领取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费人数1.0373万人,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3013.27万元。城镇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243元,较上年提高66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103元,较上年提高55.3元。新建2所乡镇敬老院,完成改扩建农村“五保之家”1所,提前两年实现了“一乡一所敬老院”目标,农村五保对象在全省率先实现住院治疗“零费用”,成为全省社会救助规范化建设先进县。农村五保户分散供养标准1700元/年人。实施灾民住房和农村安居房改造1410户,全年发放救灾救济款420万元。农村低保覆盖率为4.2%。年末全县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120张,收养各类人员5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8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3个。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常住人口是指户口登记地在本地且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和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以及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的人口。计算公式为: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户口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人口。本公报所使用的2012年常住人口数为本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断数据。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2012年,我县面对日趋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开放促发展,优势化强势,对接珠三角,融入大郴州,建设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县”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大力实施开放崛起战略,永郴融城战略,工业强县战略,环保优先战略,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承接转移,推进城市空间拓展和内力提升,推进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和社会和谐稳定,克难攻坚,奋勇争先,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平稳、健康态势。一举收获了“全省经济强县”、“全省平安县”、“全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县”和“全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模范单位”等多项殊荣。 一、综合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据初步核算,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 亿大关,达到213.82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0.77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37.54亿元,增长14.6%;第三产业增加值55.51亿元,增长13.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38005元,比上年增加5052元。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3:63.3:25.4转变为9.7:64.3:26,其中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4%、66.3%和30.2%。 全县社会保障与就业、城乡社区事务、医疗卫生等重点民生建设合计投入财政资金6.43亿元,增长16.5%,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26.2%。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66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986;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91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94%;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就业援助率为100%。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3万人。就业供求信息无缝对接工程5876个。统筹地区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平均补偿率79.8%。 二、农业 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75亿元,增长5.3%。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77亿元,增长4.4%,其中农业增加值 12.27亿元,增长2.4%;林业1.06亿元,增长8.5%;牧业 5.83亿元,增长6.9%;渔业1.42亿元,增长6.1%;农林牧渔服务业0.19亿元,增长9.0%。全县粮食种植面积45.01千公顷,增长1.3%;油料种植面积11.2千公顷,下降3.1%;蔬菜种植面积10.63千公顷,增长10%;烤烟种植面积1.77千公顷,增长4.7%。全年粮食总产量23.45万吨,增长1.8%;油料产量1.89万吨,增长5.5%;蔬菜产量25.24万吨,增长10.1%;烤烟产量0.47万吨,增长3.6%。全年出栏生猪66.52万头,增长1.5%;出栏牛2.15万头,增长2.9%;出栏羊4.01万头,增长1.5%;出笼家禽665万羽,增长7.8%;水产品产量2.18万吨,增长7.5%。 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2.4亿元,增长20%。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8236处,投入资金3.6亿元,完成水利工程土石方807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平方公里。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1座。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330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0公顷,下降300%和94.7%。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4.51万千瓦,增长16.3%。 全县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家。其中省级1家,市级11家,县级10家。共实现企业总产值8.24亿元,增长33.4%。带动基地总产值4.23亿元,增长25.6%。实现销售收入6.82亿元,增长20.4%。实现利润0.25亿元,增长20.8%。实现利税1.12亿元,增长27.7%。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2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51个,增长52.5%;合作组织成员1.173万人,增长31.5%。 全县改造县乡公路12.3公里,新建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66公里。建设县级以上新农村示范村1个,完成村庄环境整治40个,新建农村清洁能源工程364个,建设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3个,新建农村沼气池500口,新增通电话自然村32个,新建农村信息综合服务站8个,新增通宽带行政村7个,新建WIFI热点覆盖23个。完成农村安全饮水项目21个,解决4.084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改造行政村配电网4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454.84亿元,增长11%。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438.28亿元,增长11.1%;规模工业产值过亿元的企业99户,比上年增加4户。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138.59亿元,增长16.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4.3%,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9.9%,拉动经济增长9.3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17.1%;重工业增长16.3%。大中型工业增加值11.93亿元,增长15.5%;高技术工业增加值4.36亿元,增长10.3%;高耗能工业增加值119.14亿元,增长8.15%;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45.91亿元,增长1.8%,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33.1%。分行业看,采矿业增加值12.35亿元,增长5.87%;制造业增加值126.03亿元,增长9.0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0.21亿元,下降3.8%。 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税34.66亿元,增长25.2%;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7.34亿元,增长2.4%。其中采矿业利润总额1.99亿元,增长14.4%;制造业利润总额15.13亿元,增长22.6%;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利润总额0.21亿元,增长162.5%。 全年原煤产量186.4万吨,实现税费1.922亿元,发电量3.01亿千瓦时,增长3.8%;全年共生产白银2180吨、黄金7.4吨,其他有色金属18.5万吨,分别增长9.%、2.8%、8.8%。实现税收2.59亿元,增长28.9%。 全县建筑业完成增加值4.91亿元,增长10.8%。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5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0.6亿元,增长33.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7.4万平方米,增长30.1%;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5.6万平方米,增长142.9%。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12年我县继续实施了“园区大会战”、“水利建设年”、项目建设暨招商引资“百日大会战”等项目攻坚活动。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4.6亿元(不含农户),增长35%。全县固定资产投资项目376个,新开工项目282个。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9.9亿元,下降7.5%;第二产业投资79.1亿元,增长40%;第三产业投资45.6亿元,增长40.3%。城镇基础设施完成投资33.5亿元,增长66.7%。全县基础产业继续加强,完成投资57.3亿元,增长47.2%;民生投资1.05亿元,下降57.8%;生态环保投资2.25亿元,下降31.8%。工业投资79.1亿元,增长47.3%。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41.8亿元,增长47.2%。 全年共实施重大建设项目161个,项目总投资230.36亿元,计划83.6元,实际完成投资85.3亿元,为年度投资计划的102%。其中:续建项目70个,计划投资48.3亿元,实际完成投资48.18亿元,占年计划的99.8%;新建项目91个,计划投资35.34亿元,实际完成投资37.12亿元,占年计划的105%。晶讯光电高端TN—LCD生产线、银都影视城、华鑫购物广场、农村危房改造、金河铭庄、银都广场等30个项目顺利竣工。郴永大道永兴段、京港澳高速公路永兴连接线、煤矿技改扩能、永鑫环保冶微晶板材生产线、富氧侧吹熔炼系统及配套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进展顺利,投资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4.95亿元,增长1%。商品房销售面积19.8万平方米,增长0.6%;商品房销售额4亿元,下降20%。新增公共租赁住房324套,面积1.61万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 全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07亿元,增长15.4%;分地域看,城镇零售额35.04亿元,增长20.1%;乡村零售额13.03亿元,增长4.3%。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20.90亿元,增长12.3%;零售业零售额22.84亿元,增长18.5%。住宿业零售额1.38亿元,增长12.6%;餐饮业零售额2.95亿元,增长16.0%。 全县批零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110.4亿元,增长17.6%;其中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销售额46.2亿元,增长19.4%,占贸易业的比重为41.9%。住宿营业额3.5亿元,增长18.2%。其中限上住宿营业额0.66亿元,增长24.1%。餐饮业营业额4.9亿元,增长20.1%。其中限上餐饮业营业额0.96亿元,增长33.2%。 汽车减税和“家电下乡”政策成效显著,全县限额以上企业汽车、家电零售额分别为7436万元和4145万元,分别增长35.1%和29.5%。全县“家电下乡”累计销售家电15万件,销售金额3.6亿元,累计发放补贴资金0.45亿元,分别增长47.5%、61.4%和53.59%。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全县目前已有获进出口权企业26 家,其中年出口创汇在2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2家。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9141万美元,增长24.5%。其中出口总额9037万美元,增长23.1%,出口额位居全市第六,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3%。出口的产品主要是白银、铅和打火机。 全县新批外资项目10个,实际利用外资7253万美元,增长17%。其中;工业实际利用外资6133万美元,增长71.7%。引进境内省外项目58个,实际到位资金23.68亿元,增长22.7%。其中,工业引进资金14.33亿元,增长0.2%。建成标准厂房22万平方米,出租20万平方米。全外派劳务197人,增长23.1%。 积极推进旅游开发战略合作,龙华山公园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成功争创为“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城市”、“中国最佳文化旅游城市”、“全省红色旅游发展一期规划纲要实施先进单位”,黄克诚故居被列为省级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年末全县共有国家等级旅游区(点)5家,其中,3A级及以上旅游区(点)2家。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391.29万人次,增长19%。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386.78万人次,增长19%,接待入境旅游者4.51万人次,增长18.7%。全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14亿元,增长23.0%,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2.17亿元,增长22.17%,旅游外汇收入415万美元。 七、交通和邮电 全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7.7亿元,增长9.0%。全年公路水运货物周转量2.25亿吨公里,其中货物周转量2.11亿吨公里。全年公路水运旅客周转量2.71亿人公里,其中公路旅客周转量2.69亿人公里。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68亿元,增长16.0%。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31万元,增长22.77%;电信业务总量2.37亿元,增长15.2%。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43万户(包括小灵通),固定电话普及率为6.6户/百人。移动电话用户30.11万户,增长10.9%;移动电话普及率为45.1户/百人。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3.12万户,增长11%。 八、财政、金融与保险 全县财政总收入17.03亿元,增长20.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95亿元,增长19.3%;上划中央收入3.48亿元,增长23.73%;上划省级收入0.61亿元,增长19.92%。实现税收收入6.25亿元,增长12.39%,占财政总收入比重36.7%。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93.63亿元,比年初增加11.43亿元,增长22.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0.96亿元,比年初增加11.42亿元,增长19.16%。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0.54亿元,比年初增加4.97亿元,增长19.44%。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7.0亿元,比年初增加3.85亿元,增长29.2%;中长期贷款余额13.31亿元,比年初增加0.92亿元,增长7.43%。 年末全县共有5家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10339.1万元,下降1.8%。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6191.5亿元,下降8.4%;财产险保费收入4147.5万元,增长9.9%。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2189.62万元,下降33.9%。其中,人身险赔款2656.7万元,增长61.1%;财产险赔款774.3万元,下降53.5%。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县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19所,中心城区新增义务教育学位0.1万个。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100%,在校学生辍学率0.92%。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429人,在校生1399人,毕业生611人。普通高中招生1918人,在校生4925人,毕业生1216人。初中招生5867人,在校生14903人,毕业生3638人。普通小学招生11492人,在校生52509人,毕业生6934人。特殊教育招生15人,在校生70人,毕业生6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1618人。各类民办学校118所,民办学校在校学生24138人。实施校安工程改造项目10个,县教育基金会募集资金654.9万元,援助学生1560名。 全县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产值43.2亿元,增长12.5%;实现增加值13.48亿元,增长12.05%。全县取得各类科技成果3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项。全年专利申请217件,增长41.8%。其中,发明专利申请5件。专利授权112件,增长3.7%。全年科技项目立项9项,新增市级研发中心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成为全市唯一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新增湖南省著名商标9个,新增驰名商标1个。 全县全年新发放食品生产许可证326,开展食品质量监督抽查72批次,定期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36批次。工业品定期抽查合格率81.4%。全县年末有各类气象台站1个,自动观测点57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年新建成102家农家书屋、2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送戏下乡74场。年末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全县有电视台1座,广播电台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1个,调频转播发射台1座,电视转播发射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数3.81万户。全县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76%;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76%,提高0.04个百分点;年末有线电视入户率21.9%。城区有线数字电视双向网改工程覆盖用户1.6万户,农村有线及无线数字电视工程发展用户6200户,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覆盖人口2万余人。 年末全县卫生机构42个,其中,医院9个、卫生院27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医院和卫生院拥有床位总数2300张。卫生技术人员2047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823人,注册护士823万人。扎实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改革,2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0%使用基本药物。 年末全县共有体育场145个,体育馆2座,运动场2个,游泳池1个,各种训练房140个。全民健身活动继续蓬勃开展,共开展全民健身项目25项次,全民健身运动参加人数14万人,69个行政村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年共承办和协办大型群众体育活动共3次。 十一、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年批准建设用地279.55公顷,建设占用耕地118.74公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99.13公顷。补充耕地183.53公顷,净增加耕地64.79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85万公顷。 年末全县已发现矿产22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8种。煤炭储量达3.8亿吨。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1处,实施地质勘查项目(含续作项目)10个,实施资源危机矿山找矿项目2个。实施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9个。 全县人均水资源4908.79立方米。总用水量2.95亿立方米,人均用水量524立方米。年平均降水量1580.5毫米。年末大型水库蓄水总量2.6122亿立方米。 县城区空气质量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监测断面功能区达标率10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2.1分贝,交通噪声平均值为66.87分贝。全县建成烟尘控制区1个,控制区面积为5.14平方公里。全县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0.95万吨和0.225万吨;全县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0.3吨标准煤/万元,下降18.9%。 全县建有自然环境保护区1个,保护区面积18179.5公顷。全年人工造林面积3366公顷,退耕还林167公顷。封山育林面积26.7平方公里,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99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为65.55%,比上年提高0.66个百分点。 全县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85起,增加4起,死亡19人。其中煤矿事故死亡3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14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9人,下降10%;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十万人生产事故死亡人数2.53人,与上年持平;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1.61人,下降42.1%。全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81起,增长5.2%;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3.04人,下降2.3%。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总人口66.73万人,比上年增加0.31万人。全县常住人口56.2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91万人,乡村人口33.35万人。城镇化率40.72%,比上年提高6.96个百分点。全县人口出生率11.79‰,死亡率6.46‰,人口自然增长率5.33‰。全县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920人,发放奖励扶助金88.32万元;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对象107人,发放扶助金16.854万元。 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59.5元,增长13.9%。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3880元,增长9.7%;经营性净收入4513元,增长8.7%;财产性收入385元,增长28.7%;转移性收入2458元,增长28.1%。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856.4元,增长20.58%。其中,工资性收入3481.1元,增长21.9%;家庭经营纯收入9860.2元,增长98.5%;转移性收入120.1元,下降46.9%;财产性收入626.5元,增长401.2%。 全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116.5元,增长17.33%。其中,食品支出4494.1元,增长10.2%。衣着支出1735.1元,增长12.8%。居住支出支出805.8元,增长8.9%。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381.8元,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959.4元,增长6.44%。其中,食品支出1772.9元,下降1%。衣着支出320.5元,下降21.4%。居住支出581.5元,增长13.79%。全县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4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4.8%。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2.1平方米,增加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1.2平方米。 年末全县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3.51万人。其中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19万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3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41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97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3.7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2.89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51.99万人,参合率达106.45%。全县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291人。领取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费人数1.0373万人,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3013.27万元。城镇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243元,较上年提高66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103元,较上年提高55.3元。新建2所乡镇敬老院,完成改扩建农村“五保之家”1所,提前两年实现了“一乡一所敬老院”目标,农村五保对象在全省率先实现住院治疗“零费用”,成为全省社会救助规范化建设先进县。农村五保户分散供养标准1700元/年人。实施灾民住房和农村安居房改造1410户,全年发放救灾救济款420万元。农村低保覆盖率为4.2%。年末全县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120张,收养各类人员5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8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3个。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常住人口是指户口登记地在本地且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和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以及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的人口。计算公式为: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户口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人口。本公报所使用的2012年常住人口数为本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断数据。 | RAG-ES | 2024-0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