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户遗址

共 1970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0:06

历史沿革

1975年,平整土地时唐户遗址被发现。
1976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局部钻探调查,并试掘了3座春秋墓葬。同年12月,开封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新郑县文物管理委员会、郑州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在新郑举办亦工亦农考古短训班,对唐户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试掘4条探沟,出土了一批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物。清理两周墓葬39座,马坑1个。
1982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对遗址进行调查和试掘,重点了解裴李岗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叠压关系。在遗址西北部挖3×20探沟1条,加扩方共发掘66平方米,发现裴李岗文化灰坑5个,龙山文化早期灰坑2个。
2003~2004年,,新郑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对唐户遗址再次进行调查,将遗址面积核定为54万平方米,新发现了晚于,又早于二里头一期文化的
2006~2008年,配合南水北调工程,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面积1万余平方米,发现了65座裴李岗文化时期的房址,这是中国已发现的裴李岗时期房址最多的一处遗址,而且出土了丰富的遗物。

遗址特点

唐户遗址面积140余万平方米,其中裴李岗文化遗存面积达30万平方米,是中国已发现的面积最大的裴李岗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西北部主要为裴李岗文化堆积,文化层厚2米。中北部和东部属仰韶文化堆积层,文化层厚约3米,一部分直接叠压在裴李岗文化层之上。面积约40万平方米。中部偏南是以龙山文化为主的文化层分布区域,文化层厚2~4米。石洞寺河南岸及拦河坝下为新砦二期、夏、商文化遗存堆积区。
经2006至2008年发掘,揭露面积1万余平方米,发现了65座裴李岗文化时期的房址,发现裴李岗文化时期的房址65座,灰坑或窖穴206个,墓葬2座,灰沟5条。房址多为半地穴式建筑,平面形状呈椭圆形、圆形、不规则形和圆角长方形。分为单间式和多间式。房屋不仅具备居住功能,而且已经作为生产工具的加工场所。居住基址分区、分片布局,具有规划意识,中心区域依自然地势建造排水设施,基址外围建有防护设施,从整个聚落的布局分析,居址已具有环壕防御性质和凝聚式向心布局的特征。在遗址的东部和南部,还发现了4处旧石器和古脊椎动物化石点。

文物遗存

唐户遗址F21出土的部分陶器
唐户遗址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等仰韶文化大河村类型器物,也发现有大汶口文化因素的红陶背壶,还发现有房基和瓮棺葬等文物遗迹。出土遗物主要有红陶、灰陶钵,质地坚硬,少数施褐红陶衣;盆,以泥质红陶为主,平底,有的口沿刻划弦纹,有的饰褐色三道或四道弦纹彩绘;鼎是最为常见器形,形状有罐形、盆形、釜形等种;小口尖底瓶,泥质红陶,施蓝纹或不规则细绳纹;大口尖底瓶,红胎白衣,器形较大;陶纺轮,泥质灰陶,中间厚,边缘薄,底部略平,部分上有“×”刻划符号;陶环,直径为3.7~6.8厘米,多数为臂环;另还在一彩陶片的附加堆纹上发现有1平方厘米的布纹痕迹,经纬各10根,清晰可见。此外唐户遗址西周墓葬中还出土了2件铸有“王作亲王”铭的铜鬲。

文物价值

唐户遗址发现了晚于龙山文化、早于二里头文化的“新砦期”文化,该文化的发现,填补了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早期缺环的空白,对于探索早期夏都和夏王朝的诞生及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唐户遗址的东部和南部,发现了4处旧石器和古脊椎动物化石点,为进一步研究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材料。
唐户遗址裴李岗文化时期大面积居住基址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郑州地区裴李岗文化的内涵,居住基址分区、分片布局,从社会学角度为探讨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家庭组织的出现提供了重要资料。这对深入研究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的聚落形态,房屋建筑方式、家庭、社会组织及裴李岗文化的性质、分期等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保护措施

1986年11月21日,唐户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唐户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唐户遗址入选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唐户遗址位于河南省新郑市观音寺镇唐户村南部和西部。

交通信息

乘坐公共交通新郑303路至唐户村站下车,步行大约700米后可达。
浏览 9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