瑷珲新城遗址
共 1044字,需浏览 3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瑷珲新城遗址
1683年12月13日,康熙皇帝为了抵御沙俄的侵略,于黑龙江左岸瑷珲城(今俄罗斯境内的维笑勒依村)设置镇守黑龙江等处的将军,筑城驻兵,任命抗俄名将萨布素为第一任。
1685年,(康熙24年)清政府鉴于旧瑷珲僻处江东,与内地交通及公文往来不便,于是将黑龙江将军移驻江右岸的达呼尔族城堡一托尔加城(今瑷珲镇)并称此地为新瑷珲城,又名黑龙江城,即现在的瑷珲镇城关村位置,重新修筑城寨,城名仍叫瑷珲,也称黑龙江城,是我国北部清代抗俄历史名城。历史上为了区别旧瑷珲城,又称为新瑷珲。
在1685-1686年的和1689年签订中俄《》的过程中,瑷珲是中国重要的后方基地。
从1690年开始,清政府实行巡边制度,瑷珲城是巡查外兴安岭乌第河源的出发地。
1858年,中俄《》在此签订,沙俄割占了中国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900年,沙俄侵略者火烧瑷珲城,使它焚于一旦。
文物遗存
瑷珲新城遗址始建于1685年,毁于1900年,1907年重建。1685—1900年城址现存遗迹绝大多数位于地下,魁星阁为后期在原址按原样复建。经考古探明的遗存包括内城城墙、城壕(局部)、黑龙江将军衙署(瑷珲副都统衙署)、城北寺庙等。内城城墙平面呈方形,占地面积约15.35公顷。外城经考古试掘发现夯土遗迹和灰沟遗迹,但未发现外城的城墙及城壕遗迹,占地面积约145.5公顷。1907年重建城址向西偏移,与原城址呈一定夹角,为单重城,城址西城墙保存较好,北墙、南墙、东墙均有不同程度损毁,该城理论周长约3588米,面积约80.2公顷。重建后的瑷珲城保存和发现的遗存包括城内的环城路、瑷珲副都统衙署,城外有瑷珲海关旧址、海关缉私队旧址及寺庙遗址。
1976年,黑河地区行政公署抽调人员配合省文物普查队开展黑龙江省第一次文物普查工作,发现并调查登记了包括瑷珲新城遗址、北安南山湾古城(曷苏昆山谋克故城)等在内的一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
保护措施
1981年1月27日,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6月,省人民政府立了“黑龙江将军驻地瑷珲新城遗址”石碑。
爱辉镇于1975年建立了爱辉历史陈列馆,后来经过多次改扩建,达到了现在的规模。
2001年6月25日,瑷珲新城遗址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