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登乡

联合创作 · 2023-08-14 13:25

地名由来:维登为白语,意为圆形的坝子。

维登乡位于维西县城的西南角,属我县境内澜沧江流域的最南端,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有78公里,东邻县城及永春乡,南与兰坪县中排乡碧玉河村、多依村隔河相望,西与福贡县毗邻,北与本县中路乡接壤。总面积约409平方公里,全乡辖北甸、小甸、山加、维登、新农、富川、新化、箐头、妥洛九个行政村,有92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居民分别散居在海拔1600米至3400米的澜沧江东西沿岸,海拔相对高差1800米。

全乡共有2861户,13181人。境内居住着傈僳族、白族、汉族为主体的九个民族,其中傈僳族人中占人口总数的64%,白族人口占21%,汉族人口占13%,全乡总耕地面积31407亩,人均占有耕地2.44亩。

全乡森林面积11644公顷,人均拥有森林面积0.88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8.5%。

维登乡地理结构复杂,村民居住带多属高山峡谷地带,山高坡陡,气候差异较大,俗有“三里不同天”之说,自然灾害频繁,年平均气温约11°C左右。境内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特别是水资源最丰富,有纵横贯穿乡境的澜沧江、其普河、妥洛河、小甸河等河流;矿产资源有铜、铁、锌、铅、锑、钼、汞、软玉等,据初步探明,储量以铜、铁、锌、铅为最多。

由于自然的限制和地理环境的特殊,导致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使维登乡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经济到目前仍然处于落后贫困状态,脱贫致富步履艰难,村与村、社与社、农户与农户之间贫富差异越来越明显,返贫现象不断出现,贫困面遍布全乡的村村社社,群众尚未解决温饱的还有57%。

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原因,靠天吃饭是高半山区人民群众无法改变的事实,又因历史基础较薄弱,地处偏僻,社会发育不良,劳动者素质低下,文化生活落后,人才缺乏,靠单一的以种植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原始的耕作方式,传统的初放型经营体制使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低水平。

另一方面,工业发展到目前为止属于空白,乡镇企业起步较晚,由于高半山区交通闭塞,商品的流通几乎全靠人背马驮,并且山高坡陡,人马驿道较窄,十分危险,付出的劳动和得到的报酬不能成正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积极性。商品意识的淡薄,使商品流通加上了人为的障碍。维登乡由于基础力量较薄弱,产生不良循环。讫今为止,实际乡村公路只有富川、维登、小甸、箐头村开通,其它五个行政村都因路线较长,投资大而暂时不能破土动工。

历史沿革:

清,属丽江县。

民国年间,属兰坪县,称维登乡。

1950年,称维登区。

1958年,改称维登公社。

1962年,复称维登区。

1965年12月8日,由兰坪县划归维西县,称第六区。

1969年,称东方公社。

1972年,称维登公社。

1984年6月,改维登区。

1988年,撤区建乡,称维登乡。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