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尺塔

共 1350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0:07

历史沿革

北宋仁宗年间(1023~1064年),始建。
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12月19日,地震烈度为里氏6级,震中就在贾峪。据《贾峪祖师圣殿碑文》载,这次地震曾造成“庙宇颓崩”的后果。千尺塔位于贾峪乡最高峰大周山顶端,又建造于地表之上,仅顶部及南部各门之间有损毁。
1989年,河南省文物局拨款进行加固维修。

建筑特点

千尺塔远景
千尺塔在塔身的砌作、叠涩檐的砌作和反叠涩排水处理构造及翼角起翘的做法等方面使用了不同的砌法,砖结构技术具有自身的特点。尤其是排水处理构造及翼角起翘的做法,系采用类似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屋面曲线处理的手法,使在侧面观之形成一优美的弧线,重要的是可使塔檐的流水在下泄时产生向外的冲击力,使水流得更远,对减小水害,增加塔的寿命有重要作用。

主要建筑

千尺塔坐北朝南,为九级(1989年维修时第八级尚存局部,第八级以上无存,按一般规律,应有第九级。)六角形楼阁式砖塔,1989年维修时存高12.981米,维修后高度为15米。塔体用长0.315米、宽0.15米、厚0.055米规格的青砖,以白灰、黄土混合浆作粘合剂砌筑而成。每级塔身带叠涩檐,除上部两级外,各级叠涩檐上部又砌出象征性平座。在1~7级塔身南面中部,辟真假门洞,塔内上下布置两个相互分隔的六角形塔心室。
千尺塔原来之砖铺散水已不存在,散水下即为素土夯层,即整座千尺塔实际坐落于地表之上,塔基高0.57米。塔基之上为第一级塔身,高2.357米,底边长2.715~2.75米不等。南辟一门洞,通向塔内塔心室。门洞宽0.825米,深1.26米,外部原高约1.575米,内部高约1.746米。第一层塔心室平面呈六角形,底边长1.25~1.5米不等。室内六壁距地表1.46米高的部位砌出普柏枋形。第二级塔身高0.875米,边长2.525~2.655米不等。叠涩通高0.72米,叠出宽度0.232米。南面塔身中部砌一门,通向该塔上部塔心室。该室呈六棱筒状,通高5.72米,贯通第二至第五级塔身。第三级至第七级塔身形制大体相同,各级塔身向塔心逐渐收进,此五级塔身南部各砌一假门。门上部均雕作莲瓣形。第八级塔身高0.12米,边长0.89~0.95米不等。南部无门饰。

文物遗存

千尺塔周围现有碑6通,分别为明嘉靖、万历,清顺治、康熙、乾隆等年间所立寺院重修碑记,另有3尊石佛,头部残缺,其中1尊有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题记。塔周围有砖石垒砌的寨墙,依山势起伏而建,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150米。东、南、西三面辟圆形拱门,其中东门镶嵌石刻匾额,上书“钺佛寨”3个大字,中为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刻石,门之两侧立清代石碑2通。

历史文化

文物价值

千尺塔是中国佛塔演变的实物标本,对研究古建筑具有重要价值。

保护措施

1986年11月21日,千尺塔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3日,千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