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隐

联合创作 · 2023-09-02 22:15

☆姜文电影《邪不压正》原著小说。讲述一个民国初年的侠义故事,在文字中复活北平繁华顶点。

☆走过八千里路云和月,张北海回望老北京的工笔长卷。《侠隐》的写作历时六年,参考了好几百本有关老北京的中英文著作,因而,对三十年代北平的描写确凿、细致,一街一门,一草一木,都符合当时史实,宛如城市在张北海笔下复活。

☆阿城先生称赞《侠隐》具有“贴骨到肉的质感”、“果然好看”。张北海笔下的北京,是一个“有钱人的天堂,老百姓的清平世界”,传统和现代,市井和江湖,中国的和西洋的,平常的和传奇的,融为一炉,它透过今日开放社会的眼光去回望传统,发现其中的美好,并创造一个理想的城市。真正的老北京已经消失,而张北海却用文字使它复活,使它栩栩如生。

-----------------------

民国年间,北平。

时局暗潮涌动,日本人的势力蠢蠢欲动,抗日活动已自展开。

青年侠士李天...

☆姜文电影《邪不压正》原著小说。讲述一个民国初年的侠义故事,在文字中复活北平繁华顶点。

☆走过八千里路云和月,张北海回望老北京的工笔长卷。《侠隐》的写作历时六年,参考了好几百本有关老北京的中英文著作,因而,对三十年代北平的描写确凿、细致,一街一门,一草一木,都符合当时史实,宛如城市在张北海笔下复活。

☆阿城先生称赞《侠隐》具有“贴骨到肉的质感”、“果然好看”。张北海笔下的北京,是一个“有钱人的天堂,老百姓的清平世界”,传统和现代,市井和江湖,中国的和西洋的,平常的和传奇的,融为一炉,它透过今日开放社会的眼光去回望传统,发现其中的美好,并创造一个理想的城市。真正的老北京已经消失,而张北海却用文字使它复活,使它栩栩如生。

-----------------------

民国年间,北平。

时局暗潮涌动,日本人的势力蠢蠢欲动,抗日活动已自展开。

青年侠士李天然留美归来,为寻找五年前师门血案的元凶,深入古都的胡同巷陌。随着他调查的深入,京城各路人马的斗智斗狠浮出水面,日本特务、亲日分子、豪门旧户、黑帮老大、交际花、外国记者等轮番上阵,一起酝酿着山雨欲来的局势。

胡同深处,四合院里,老百姓的日子仍然优哉游哉地过着。从中秋到冬至,从春节到元宵,再到清明,到端午……直到卢沟桥的那一声枪响。

-----------------------

《侠隐》开篇而且通篇即在我很熟悉的北京,细节精确,我甚至可以为有兴趣的读者作导游……国际、国家、民间的复杂关系令人惊异,其中个人武功能力展现得又合理又不可思议,是那种贴骨到肉的质感,不涉此前武侠小说一目十行的陈词。果然好看。——阿城

张北海所依赖的,不是悼亡伤逝的情绪,而是文字的再现力量。他是在跨越时空的睽违,观看北京当年的回光返照。除了怀旧,他更要创造他的理想城市。——王德威

皮影戏般的飞侠、戏台上的爱情对白,乃至大型战争场景的动员及历史幻景,全在不忍删除的细微末节知识掌故中,边界模糊而让人相信“在1937年的北京城里,真的曾经存在过那样一座城市”。——骆以军

张北海的《侠隐》,就是写了一个人世间的侠士。——王安忆

《侠隐》以久违了的扎实的笔触与沉稳的心迹、干净的文字和严谨老道的叙事方式,特别是意在笔先,认真做足了功课,稔熟于心地融入了大量的老北京地理和民俗民风,真的是地道,写得那样韵味醇厚,精描细刻,逸笔氤氲,宛若一帧墨渍淋漓的水墨画。——肖复兴

读了《侠隐》,勾起乡愁。——高晓松

张北海的文字简约,笔法从容、潇洒,洋味十足,阿城谓之曰“风度”,并认为他的写作已经形成了个人独特的白话文“文体”。张北海写“侠”,他本身也是个“游侠”,游历于东西方之间,在传统和现代之间从容摆渡。与这样一个作家相遇,遭遇久违的干净优雅的现代汉语,将是一件幸福的事。——北京青年报(2007)

(《一瓢纽约》里)张北海的奇思妙想和妙语连珠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的内里像木心,笔触像董桥,情怀上多少有点钟阿城。忽然想起他唯一一部小说《侠隐》中的主人公李天然,也是个淡定从容、神乎其神的角色,真像他自己啊。——北京青年报(2015)

张北海希望在故事里再现的真实不拘于人、事,还要有老北京真实的原貌。动笔前两年,他整理了一份民国二十四年,也就是1935年的“北平街道图”,收集了几百本关于老北京的参考资料,其中一半是英文著作,里面甚至还有英国人在当时写的旅游攻略。依照这些文本,张北海在笔下用当时北平日常的衣食住行、街容巷貌构建出了当日的政治、经济、文化。——三联生活周刊(2015)

他身上确有一种吸引人的派头儿。很难说清是因为读了发生在北平的《侠隐》之后,又听他张嘴一口流利的京腔儿,让人感到的那种老北京的亲切从容,还是因为读了他笔下的纽约,又见他年近80岁依然棒球帽、牛仔裤配白色匡威球鞋的装扮,言语间还透出对反叛的欣赏及侠义的追求,而想到张艾嘉对他的形容,“中国最后一位老嬉皮”。总之,他自己的故事很可能比他写的故事还要好看。——南方周末(2015)

张北海,本名张文艺,祖籍山西五台,1936年生于北京,长在台北,工读洛杉矶,任职联合国,退隐纽约,著作随缘。

1970年代起,张北海的家成了初抵纽约的华人了解这座城市的必到之地。阿城、陈丹青、张大春、王安忆、李安、张艾嘉、罗大佑、李宗盛、 等人,都是从他的客厅里认识纽 约的。《一瓢纽约》即为他多年纽约生活所得。

1990年代,从联合国退休后,张北海转而虚构《侠隐》,写尽出生地老北京的无限风情。文笔老道,笔下风流,既透露出他骨子里的中国气质,又显示出十足的洋派作风。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