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晖洪福寺
留晖洪福寺
共 1933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09:47
历史沿革
留晖洪福寺,据寺内经幢记载,“始建于宋徽宗正和三年(1113年)以前,重建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
留晖洪福寺
根据碑文记载,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于大雄宝殿内彩绘壁画,诸佛、菩萨等像。明隆庆六年(1572年),重修地藏殿。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修马王庙和钟鼓楼。清雍正四年(1726年),重修伽蓝殿。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修关帝、二郎诸神殿。清光绪十八(1892年),重修大佛殿和伽蓝殿。
建筑格局
综述
留晖洪福寺平面图
留晖洪福寺正殿为明清建筑,其余为清代建筑。留晖洪福寺坐北向南,总体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约72.3米,南北宽约52米,占地面积约3760平方米。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建有山门(天王殿)、圣母乐亭和正殿(大雄宝殿),东西两侧建有配殿,东小院建有关帝殿。洪福寺大院分上下两重院,正南的山门为天王殿。下重院正中为圣母乐亭。西配殿分别为地藏殿,其南为龙王殿。东配殿为圣母殿,偏南为白衣大士殿,已毁。上重院正殿为大雄宝殿,西配殿供奉伽蓝,东配殿供奉二郎神。位于洪福寺西侧的次院原为禅院。
天王殿
留晖洪福寺天王殿
山门为天王殿,悬山顶开三间,设直棂窗。殿内设中柱来支撑起五架梁,梁上又设三根童柱支撑屋脊。第一重殿(山门)两侧尽间内分列佛教四大护法,分别是手持琵琶的东方持国天王多罗吒,手握宝剑的南方增长天王毗琉璃,西方广目天王手缠一赤龙(也有的作赤索)毗留博叉,以及北方右手持宝伞(又称宝幡),左手握银鼠的多闻天王毗沙门。塑像前设攕子栏杆。山门屋顶为五架梁无廊,不施斗拱。梁上隐约可见彩绘,因年久失修已无法辨认。
地藏殿、圣母殿、白衣大士殿
下重院北配殿中地藏殿和圣母殿营造法式一致,都为悬山顶开三间,四椽栿前后无廊,不施斗拱,直棂窗,格栅门。原东配殿为白衣大士殿,现已损毁无法考证。圣母殿前有螭首龟趺一通。
二郎殿、伽蓝殿
大雄宝殿
上重院设凹入式踏跺。素面台基,石切磋缝,基高1.05米。台基两边各挑出一个用于排水的螭首。两侧配殿二郎殿和伽蓝殿皆为硬山顶,四椽栿无廊。
大雄宝殿
脊刹
上重院正中为大雄宝殿,悬山顶五花山墙,搏缝板间有悬鱼。正脊饰深浮雕龙凤花草等图案,两端为龙形鸱尾,正中设楼阁状脊刹。正殿开五间,四椽栿无廊造,老角梁伸出置于柱头,无斗拱。元至十六年,于大雄宝殿内彩绘壁画,诸佛、菩萨等像。
圣母乐亭
圣母乐亭
圣母乐亭,位于寺庙的正中,呈长方形,坐西朝东,背靠地藏殿,面向圣母殿,与山门和大雄宝殿处在同一中轴线上,全木结构,四角攒尖顶,抬梁式结构。经实地测量,圣母乐亭通面阔为10.12米,进深为11.57米,素面台基,台基高14.5厘米。亭内木柱粗细不一,每个角由3根粗柱支撑,四面又各两根细柱。均有柱础,多为素覆盆柱础。亭内梁架跨度较大,设有金柱。圣母乐亭内角施抹角梁和老角梁,前后为五架梁对单步梁,一头在檐柱之上,另一头插入金柱中,其间为抱头梁和穿插枋。五架梁用驼峰垫起四架梁,再在四架梁上用驼峰垫起平梁。藻井为绘有八卦图的十字梁,在其中间施童柱撑起攒尖顶。柱头斗拱与平身科为四铺作单拱单下昂里转五铺作单拱出两抄,耍头雕作含珠龙头。角科为双下昂。
圣母乐亭与清代时期建筑风格相似,但屋顶部分筒瓦为明代时期物品,以及斗拱构造也与明代相近,由此被山西省文物保护研究所定为明代晚期建筑。
文物遗存
综述
留晖洪福寺存碑10通,内含元碑1通,北宋政和年间的经幢1通。
元碑
留晖洪福寺存元泰定元年(1324年)重修洪福寺碑1通,石灰岩质,蠕首,龟座。通高3.3米、宽1.05米、厚0.3米。
宋代经幢
下重院圣母乐亭前作宋代经幢,莲瓣柱础。高约0.85米,六面,每面宽0.2米,五行,每行二十一字。经幢之上原本有盖,后丢失。通过考证首面上题有“故父母筹幢记”六字,从经幢内容可看出是董氏刻尊胜经幢来为后人祈福,末载“政和三年癸已未朔戊申建”,政和三年为宋徽宗号,由此推断出为宋代经幢。
文物价值
留晖洪福寺
留晖洪福寺整体布局紧凑合理,建筑风格独具特色,是山西明清佛教庙宇建筑群的典型实例,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留晖洪福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留晖洪福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留晖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留晖洪福寺,路程约5.5千米,用时约11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