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市镇

联合创作 · 2023-08-13

地名由来:相传峰市于清初开发,1949年前是水上交通的要道,闽粤赣三省十余县的土特产集散地,来往客商多,商业发达,设有中央、中国、农民、交通、汇丰等银行,是个热闹的集市,峰市街人口多达一万余人,曾一度被称为“小香港”。由于双岐岽的双峰并列在集市的背后,故以山峰和集市各取一字命名为峰市。

2022年10月,福建省农业农村厅认定峰市镇定为第二批福建省乡村治理示范村镇。

2021年2月,福建省2018-2020年度省级文明村镇社区名单出炉,峰市镇上榜。

2014年9月,环境保护部授予峰市镇2012年—2013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峰市镇位于县境西南部、汀江下游河畔。东与仙师乡隔河相望,南与广东省大埔县相接,西南和广东省梅县桃尧镇、松东镇接壤,北与洪山乡毗邻,面积75.7平方公里。乡政府原设于汀江河西畔的峰市街,1998年迁建于锦西村(移民新集镇),距县城15公里。同年9月撤乡建镇。2000年,全镇有10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85个村民小组(其中7个革命基点村),2045户8658人。有初中1所,小学8所,中心幼儿园1所,中心卫生院1所。

1998年3月,国家“九五”计划(1996~2000)重点工程棉花滩水电站工程开工,电站水库淹没峰市7个村委会和6个村委会的部分自然村。移民工作从1998年3月开始,2000年12月结束。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外迁凤城镇的有3个村委会(大园、长化、泥角),迁城郊乡的有2个村委会(三峰、书岭)和2个自然村(蛟塘、仙塘背),俄生、黄 、信美3个村委会部分农户也分别迁往城郊乡和凤城镇定居。外迁和就地安置的移民共2946户11885人。原仙师乡锦西村(315户1293人)划给峰市镇作镇政府新址。至2000年底,集镇居住人口达4800人。

龙梅铁路从该镇东南部穿过,省道抚石线贯穿该镇,峰市—长治、峰市—青溪、 头—松东、俄生—桃尧公路贯通广东。水运发达,可直航长汀、上杭。环库公路与乡村公路纵横交织,村村通公路。2000年,全镇拥有机动车1386辆,其中汽车25辆,拖拉机171辆。

该镇有花岗岩、砂金、锰矿、优质河砂、河石、粘土等矿藏。棉花滩水电站坐落在境内,“龙湖”水域峰市境内有22平方公里,水产资源丰富。

1988年后该镇致力于抓好特色农业开发。根据峰市自然资源及棉花滩库区的优势,在锦西、信美、桃泉公路沿线各建立50亩蔬菜基地;在高山、桃泉等村发展万袋食用菌基地;在信美背头坑至 头连塘、黄 至桃泉、鸭嬷坑至增满塘3条环库路带抓好万亩观光果园建设,实施环库绿麻竹种植;在公路沿线及173~200米高程连片种植3400亩绿麻竹;鼓励、扶持群众发展养殖业,培养了大批养殖大户。

撤乡建镇后,镇政府加大集镇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及招商引资力度,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出现一批上规模的加工型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商贸批发企业。商贸服务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果品、蔬菜、禽畜、水产品批发市场与日用商品交易批发市场。

历史沿革:

明、清朝时(含洪山乡)属上杭县管辖,清初是汀州府八县的重镇,曾设分县,县衙设河头城(即河头大队)。

1936年为福建省直属的特区(含洪山乡),1940年后归永定县管辖,当时称为峰川镇,属第一区。

后称为峰川乡、双峰乡、峰市镇。

1949年后,峰市设第九区,后改为峰市乡政府,公社化时为幸福人民公社(包洪山),1961年与洪山分开为峰市人民公社,1984年7月复称峰市乡,辖峰市、三峰、河头、信美、忠信、大园、长化、泥角、黄寨、桃泉、高山、书岭、俄生等13个村委会。

1992年,峰市村委会改为居委会建制,增设寨头村委会,全乡辖1个居委会、13个村委会。

1994年,黄寨村委会划设新坑村委会。

1997年,仙师乡锦峰村划设锦西居委会,归峰市乡管辖。

至此,峰市乡辖2个居委会、14个村委会。

1998年8月30号,因棉花滩水电站的建设,原乡镇府被水淹没,政府驻地搬迁至现在的峰市街。

1998年9月,峰市撤乡建镇。

1999年11-12月,因棉花滩水电站建设,大园、三峰、长化、泥角4个村分别迁至凤城、城郊,峰市镇辖2个居委会、10个村委会。

2001年,书岭村迁至城郊塘前案,全镇辖2个居委会、9个村委会。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