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州大堂

共 2555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4-05-24 09:51

历史沿革

绛州大堂
绛州大堂始建于唐,具体年月已不可考。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征高丽时,命左邻军大将军在此设帐募军,以此取名。今新绛博物馆尚存交椅遗件,传为张士贵帅堂之座。记载:“薛仁贵,绛州龙门人,贞观末,太宗亲征辽东,仁贵谒将军张士贵应募,请从行。”张士贵,字武安,今河南人,善于骑射,臂力过人。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李世民父子从太原起兵南下,行军至绛州招募兵马时,张士贵投奔到李渊父子的麾下。之后,李渊给张士贵授帅封金,拜他为右光禄大夫。张士贵在唐统一战争中屡立战功,曾参与了北拒对武用,东讨王世充,以及东征高丽等重要战役。唐太宗时被封为左领军大将军,琥国公。张士贵的主要活动都在络州署衙正堂内进行,他设帐募军,授帅封金的重要事件就发生在大堂内,因此这里被称为“帅正堂”。

建筑格局

主体建筑

绛州大堂位于新绛县城西北的新绛中学(原古绛州衙署)内,是绛州州衙的主体建筑。
绛州大堂,原为绛州州守衙内的正堂,高大宽阔,巍峨壮观,东西长29.20米,南北宽15.40米,占地面积449.68平方米。绛州大堂面宽七间,进深八椽,单檐歌山顶,高大宽阔,巍峨壮观,人置其间,四顾空旷,威严之感油然而生。一般而言,全国州衙正堂规制通例为五间,而绛州独为七间,在国内比较少见。堂前原有治棚式抱厦三间,今上部已毁,唯基址完好,其覆盆式莲瓣柱础石犹可窥见唐代遗风,所以推断始建于唐代。

附属建筑

绛州大堂的周围尚留有一部分附属建筑,堂前原有卷棚抱厦三间,上部虽已毁,基址尚存。左右有二排厢房南北拉开,那是背日三班六房,差役办公的地方。中间青石板铺就的引路南端有木石牌楼一座。堂后留有二堂房屋数间,这里是州府官员下榻休息的地方。堂西侧尚留有一小桥流水,假山松涛的小型花园一座,是官员因衙事烦恼而稍作休憩的地方。再往后便是供知州、夫人、小姐消遣游览的州署花园——绛守居园池。
绛州大堂内北晚东侧嵌有一块高116厘米、宽70面米的“文臣七条”石,系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刻制,上书敕宋真宗赵恒御制。“文臣七条”原为州衙所藏,几经流失,后在1984年重嵌于大堂内壁,以“昭示万世,仰遵圣训”。“文臣七条”碑流传至今已八九百年,徽宗时朝散大夫,绛州知州时恪恭刻,并标示“昭示万代,仰遵圣训”,为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件珍贵的文物。现在,不仅有其历史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而且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建筑风格

绛州大堂建筑风格粗犷豪放,造型朴实,檐头为五部斗棋,前后楹柱其粗难以合抱着绛州大堂的梁架结构采用了金、元时期最为流行的“减(移)柱造”,并同时采用了“减梁”的做法,内柱大量减少,横梁为三架重叠与纵行大内额,由额相接,撑以通天立柱,坚固有力,采用这种两架结构是为了扩大室内空间。室内只设后槽内柱四根,内柱及前檐柱上均装设大额枋,为了使大额受力均匀,配含采用了“移柱造”和租壮而加长的压跳:大额上架明间、次间四缝租大的六椽袱,同时把后乳袱尾端也做成加长的压跳承在六椽袱下,极力减轻六椽袱受力。从总的风格看,当为元代重建遗构。
元代殿堂建筑通常的营造之法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宋制,稍加改进,即为传统式;另一类是在山西地区以及陕西韩城、河南豫西北地区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大额式。绛州大堂就集中反映了大额式的特点。有学者指出山西地区元代建筑大额式的特点,即平面以矩形为主,内部采用大额承担梁架,在大额之下进行移柱和减柱,还运用了斜梁及挑杆等结构做法,斗栱方面大量用翼形栱,材栔尺寸比宋式减少很多,用料不如《营造法式》严格,普遍使用原材料或弯料,表现出雄伟大方的气魄。绛州大堂采用了前檐与后槽大额法,外檐使用大额,贯通七间:后槽大额贯通五间,用四柱;前檐斗棋五铺作计心造,双下昂。
据古建专家言,全国州衙正堂规制通例为五间,而独为七间,乃国内少见。现全国尚保留有三处州衙大堂,“绎州大堂”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大堂建筑风格粗犷豪放,造型朴实无华,堂内柱子,特别是前后门,其粗难以合抱。为扩大堂内面积,内柱大量减少,横梁为三架重叠,与纵向大内额,由额相接,与横行大梁叠架承重,撑以通天立柱,坚固有力。梁柱多为原始材料剥皮稍加砍削而成,无统一规格可循。从总的风格看,现建筑应为重建造构。大堂的周围尚留有一部分附属建筑,堂前原有卷棚抱厦三间,上部虽已毁,基址尚存。左右有二排厢房南北拉开,那是昔日三班六房,差役办公的地方。

文物遗存

绛州大堂
绛州大堂内仍有四块大型石质覆盆式莲花柱础,绛州大堂内北壁嵌有宋碑一幢,为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刻制,上书敕宋真宗赵恒御制“文臣七条”诏:“一日清心。谓平心待物,不为喜怒爱憎之所迁,则庶事自正。二日奉公。谓公直洁已,则民自畏服。三日修德。谓以德化人,不专尚猛威。四日贵实。谓专求实效,勿竞虚荣。五日明察。谓勤察民情,勿使赋役不均,刑罚不中。六日劝课。谓谕下民勤于孝悌之行,农桑之务。七日革弊。谓求民疾苦,而厘革之。用于告诫为官者清正廉明。

历史文化

现存绛州大堂为元代重建遗构,自隋代以后,这里均为历代州署衙门正堂,是知州升堂理政之处,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绛州大堂
绛州大堂,又名“帅正堂”,史载唐王在稳定李氏王朝的基础上,为平息外族入侵,东征高丽,命左领军大将军在绛州设帐募军,招兵处就设在州治署街正堂内。今新绛县博物馆尚保留有张士贵的交椅遗件,传为“帅正堂”的见证物。白袍虎将投军,征东平西,最后在汾河湾筑台拜将,也都与“帅正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保护措施

1996年11月20日,绛州大堂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

旅游信息

地址

绛州大堂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799县道路南。

交通

在县城内乘面的包车3元,面的和“崇蹦车”上车每人1元。徒步约30分钟。
自驾前往绛州大堂:从候马西站出发,路程大约12千米,约需35分钟。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