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公桥及潘孝墓

潘公桥及潘孝墓

共 1545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0:35

历史沿革

明万历十三年(1585)三月至明万历十八年(1590)十月,潘季驯创建潘公桥。
清道光十七年(1837)九月至清道光二十年(1840)四月重建潘公桥,改五孔平桥为三孔拱桥。
2009年12月,推荐将潘公桥及潘孝墓列入的拓展项目。

建筑格局

潘公桥长57.5米,宽6.6米,高9.5米,主孔净跨15.5米,拱矢高8米南北孔净跨 9.3 米,拱矢高5米,气势宏壮。整桥采用略点紫红的花岗岩石材建造,拱券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金刚墙错缝平砌:南边踏步50级,北边踏步47级。桥额楷书“重建潘公桥”,其上有“放生官河”铭文。桥面两侧设吴王靠桥栏,内侧刻捐助者名录及纪年。潘公桥共有4副对联。桥东面主联为“胜举重兴,两岸行人欣利涉;宏规大起,同时宝塔告成功”,此联表达了当时道场塔维修告成,潘公桥兴修竣工,人们无比喜悦之情。桥东面副联为“鳌柱高撑,惠周梓里;龙溪叠锁,瑞聚苏城”。桥西面主联为“苕水西来,龙脉远从天目注:毗峰东峙,螺囊低向镜心涌”,描述了四周形胜和河道源流。桥西面副联为“跨岸虹垂,双桥接影;卧波龙偃,二水安流”
潘孝墓墓冢凸起于坡顶似覆盖的斗笠,当地俗称其为箬帽坟。尚存石室三穴合葬三合土墓圹,墓冢直径6.4米,高4米;墓冢外围有垣墉,开口处宽11.6米,高1.4米。该墓墓道西北至东南向,碎石铺筑,全长约200米。墓表立柱为武康石质,方形抹角,立柱上部饰浮雕仙鹤祥云纹,柱头雕有蹲式瑞兽。
潘公桥及潘孝墓

文物遗存

石翁仲立像
潘孝墓的墓道中存有立像一尊,墓表立柱二处,残石马一件。石翁仲立像为太湖石质,文官形象。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明末著名的治河专家,也是明代治河对后世影响的人物之一。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到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潘季驯四次主持治河工作,成绩显著,特别是束水攻沙论的提出,对明代以后的治河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传说轶事

建桥原因
清初的赵吉士在《寄园寄所寄》里记载了一个传说故事:“尚书幼时,晚步龙溪渡口,闻水底二人语,明午替死者至矣。知其鬼也。翠午命人守之,果一人坠水,救之。尚书誓得大志,必造一桥,后果以十万金,起桥渡口,名潘公桥。”故事里的潘季驯救人做好事,造桥也是为此。潘季驯的同僚东阁大学士”于慎行专门写过《潘公桥潘公桥碑亭香公桥吴王靠桥栏上的捐助题刻记》,详细地记载了建造潘公桥的来龙去胁,世明确交代了潘季驯造桥的动因:他的父亲傲庵公见湖州临湖门外,苕雪二水在此夹会,“而两岸之间雨水时至,不辨牛马,一苇之航,岁有覆溺,庵公戚焉,尝欲桥于二水之会,以安里人,而资志以没”。潘季驯一直记挂着父亲的遗愿,“少保公每念之,辙歌涕数行下也”。

文物价值

潘公桥造型古朴,形制精美,为湖州清代晚期石拱桥的典型代表之一。历史上向来为湖州城北重要交通要道,对湖州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潘孝墓规格等级较高,为湖州地区代表性明代墓葬。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潘公桥及潘孝墓被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潘公桥及潘孝墓位于苕、较两溪汇合处。

交通指引

吴兴区人民政府距离潘公桥约8.0千米,驾车约16分钟到达。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