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0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全区上下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推进成渝经济区城乡融合、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高质量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区经济呈逐步回升、稳步向好的态势。
一、综合
年末市中区户籍总人口418122人。出生人口2783人,出生率为6.66‰,比上年下降0.33个千分点;死亡人口3832人,死亡率为9.16‰,比上年下降1.18个千分点。总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100592人,占总人口的24.06%。
地区生产总值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6.6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同比增长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55亿元,同比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41.97亿元,同比增长3.4%;第三产业增加值93.15亿元,同比增长2.8%,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3.8:26.8:59.4。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89.35亿元,同比增长2.3%,占GDP比重达57.0%。
二、农业
农业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2.48亿元,同比增长5.7%,较上年同期提升2.8个百分点,增速较全市低0.3个百分点。实现农业总产值35.36亿元,同比增长5.9%。从农业生产情况看(大中区), 粮食总产量11.82万吨,增长1.3%。经济作物增产增收,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3万吨,增长8.5%;油料产量1.71万吨,与上年持平;水果产量1.05万吨,增长2.1%;中草药材产量0.04万吨,增长78.9%。生猪生产明显恢复,全年出栏生猪22.13万头,同比增长22.3%。
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全年,市中区水产品总产量7157吨,渔业经济总产值9.8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2.9亿元。目前,全区养殖面积达4.4万亩(含稻田养殖),其中特色水产养殖面积1.2万亩,稻渔综合种养示范面积1.24万亩。共有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39个,鱼苗基地4个,家庭农场30个,现代水产示范园区1个,水产龙头企业1个,无公害养殖基地7个(无公害水产品21个),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6个,四川省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2个,四川省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1个,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场11个,市级健康养殖示范场2个,建立水产品配送中心1个,大型水产批发市场1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个。
三、工业
工业生产稳步回升。全区有规模工业企业40户,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36.94亿元,同比下降0.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较全市增速低0.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仍占主体地位,完成产值28.62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77.5%。工业产销率达99.5%,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9.5%,全部工业入库税金完成1.32亿元,同比增长44.4%。
从传统五大支柱产业看,冶金建材、医药化工、食品饮料业分别增长30.6%、8.5%、5.7%,电力能源、机械制造分别同比下降11.6%、7.5%。从“四新一大”产业看,新材料、新医药同比分别增长32.4%、9.4%,新装备、新能源同比分别下降7.7%、11.6%。
全年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56.00万吨标煤,同比下降12.2%,工业用电量(含经开区)63068万千瓦时,同比增长9.5%。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保持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6.85亿元,同比增长9.0%,低于全市平均增速1.9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上升0.2个百分点。从投资结构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下降4.1%,产业投资增长39.4%,民生及社会事业投资增长32.0%;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1.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6.9%,其中工业投资增长7.2%;第三产业投资增长7.7%。三产投资结构比为6.7:8.2:85.1。
从房地产开发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4.4%。商品房施工面积189.27万平方米,增长18.9%;商品房竣工面积17.86万平方米,下降50.4%;商品房销售面积47.71平方米,增长10.1%。
五、交通运输
交通建设有序开展。2020年末,市中区境内公路总里程1271.60公里,其中,等级公路(含高级、一、二、三和四级公路)1208.75公里,高速公路62.85公里。全年完成交通建设总投资1.13亿元,其中:投资5765万元,改造县道23.5公里;投资5312万元,完成通村公路建设33.7公里;投资182万元,完成安保工程(路侧护栏)12公里。内江城市过境高速公路市中区段、川南城际铁路公铁两用桥及三元站等道路交通建设正有序推进。 全区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324.16公里,实现了公路通村率100%、通组率85%。
全年,全区公路客运萎缩,货运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客运量408万人,同比下降61.8%,客运周转量21552万人/公里,同比下降70.6%。货运量完成994万吨,同比增长10.0%,货运周转量完成116214万吨/公里,同比增长10.1%。
六、商贸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降幅收窄。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96亿元,同比下降3.0%,降幅呈逐月收窄的运行态势。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9.75亿元,同比下降3.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5.21亿元,同比下降2.4%。按行业分,批发业实现零售额13.73亿元,同比下降0.3%;零售业实现零售额50.37亿元,同比下降2.8%;住宿业实现零售额0.19亿元,同比下降0.6%;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0.67亿元,同比下降7.0%。从热点商品看,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同比增长35.5%,日用品类同比增长15.6%、中西药品类同比增长7.2%,家具类同比增长4.3%。
旅游业发展降幅减小。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0.02亿元,同比下降13.3%,较前三季度回升7.3个百分点;接待国内旅游人数658.25万人次,同比下降14.0%,较前三季度回升5个百分点。
七、财政、税收
财政收支略有下降。从收入看,全年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10亿元,同比自然下降3.9%,其中,税收性收入2.6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2.8%。从支出看,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8.54亿元,同比下降7.6%,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下降10.4%,公共安全支出下降13.8%,城乡社区事务支出下降15.3%,卫生健康支出增长19.2%,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20.8%。
八、科技技术和教育发展
科技工作成效显著。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倾力打造高新技术产品和战略性新兴产品,狠抓科技项目的申报。全年,实施市级以上重点科技计划项目6项;实施市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项;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培育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3个、战略性新兴产品3个;新建市级工程技术中心2家;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16项;新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个。截至2020年底,市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入驻小微企业60家、中介服务机构23家、引进创业导师26名。2020年,累计争取市级以上科技项目资金40万元。
教体事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市中区教育实现新突破。全力推进教育建设、维修改造项目48个,二幼南山园、实幼城南园及碧桂园、白马高新幼儿园、白马中心校综合楼已顺利投入使用。四小二期、翔龙中学(西区)推进建设中。调整规划5个镇公办园建设,启动前期工作,教育资源均衡新布局。实施学校新(改)建食堂5个、完成内江十一中教师周转房等配套建设工程。2020年,我区新建教学辅助用房2.46万平方米,运动场面积1.54万平方米。全区(含市直、经开区)共拥有各类学校156所,其中普通中学24所、小学30所、幼儿园94所、职业中学7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各类学校在校学生7.77万人,招收新生2.11万人,毕业生2.16万人,专任教师4893人。加强干部培训,举办中层后备干部培训班,开展各类教师培训6800余人次。落实教育惠民政策,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科书、作业本费0.65万人,减免在园幼儿保教费2341人次,免除民办中职学生学费4293人次,为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生活补助653人次、免除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1625人次,为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1625人次。2020年,市中区学前三年入园率为95.9%;学前一年入园率为88.11%。小学、初中入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93%。高中毛入学率为92.31%。
九、环境保护和卫生健康
环保力度加大,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好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严格控制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总量。全年,中心城区PM10、PM2.5年均浓分别为48微克/立方米和34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98天,优良率88.7%,同比上升2.4个百分点。沱江干流老母滩断面水质稳定达Ⅲ类、乌龙河双河口和二郎桥断面均为Ⅳ类,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卫生健康事业不断发展进步。加强建设卫生医疗基础。2020年,我区有卫生医疗机构405个,实有床位2074个,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078人,注册护士1585人。加强传染病防控力度,全区传染病报告机构覆盖率100%,网络运行100%,有效控制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对适龄儿童进行一类疫苗11种免费接种,全年常规免疫共报告接种免疫规划疫苗7.4万剂次,儿童基础五苗接种率为99.9%。
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市中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834元,同比增长6.2%,城镇居民消费支出22556元,同比增长1.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96元,同比增长9.0%,居民消费支出15440元,同比增长7.8%。
社会福利事业稳定发展。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为4200名困难家庭失能老人和80岁以上高龄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新建日间照料中心1个,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率100%。按时发放高龄津补贴,80岁以上高龄老人每年300元,90-99岁高龄老人每年1200元,百岁以上高龄老人每年2400元。全年共为1.54万名80岁以上高龄老人,发放高龄补贴金667.73万元。
加强城乡低保工作。新增城市低保对象115户、170人;取消低保对象475户、746人。全区城市低保累计保障人数6.92万人,累计支出保障金2467.83万元;全区新增农村低保对象313户,888人;取消农村低保对象359户、557人,农村低保累计保障人数8.39万人,累计支出保障资金1905.77万元。我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360元/年/人提高到420元/年/人,全面实现“两线合一”,发放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合计4373.60万元。
加强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工作。全年共为488名重点优抚对象补助医疗费41.22万余元,为一至六级残疾军人缴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55.65万元,为645名重点优抚对象个人缴纳基本医疗保险有困难人员补助参保资金14.81万元,为85名大学生入伍士兵发放大学生入伍一次性奖励金108.8万元,为367名义务兵发放义务兵优待金391.9万元。
加强特困人员供养,深入做好救济救助工作。按照特困人员认定办法对全区2791名特困人员进行了认定。特困人员供养标准为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金546元/人*月,农村集中供养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金630元/人*月,城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金780元/人*月。全年共发放资金1984.52万元。临时救助和慈善救助共救助困难群众391人次,救济金额96.73万元。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巩固。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 690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241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63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农民工品牌培训1233人,青年劳动者技能培训392人;引导农民工规模输出就业10.0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 21.81亿元;全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489.6万元。
各类保险覆盖良好,基金征缴进展顺利。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3.53万人,在职14.21万人,退休9.31万人,其中企保在职5.10万人,退休4.14万人,居保在职8.44万人,退休4.68万人,机保在职6738人,退休4881人。2020年,养老保险收入18.21亿元,其中企保收入13.04亿元,居保收入1.29亿元,机保收入3.88亿元。养老保险支出17.69亿元,其中企保支出12.97亿元;居保支出0.66亿元;机保支出4.06亿元。其中财政补助13.48亿元,企保10.29亿元,居保0.62亿元,机保2.57亿元。全面完成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工作,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28.53万人,基本医疗保险收入3.65亿元。工伤保险参保1.89万人,征收基金2031.8万元,支出1962.2万元。应参保单位4269家,实际参保1021户,参保率24%。
注:
1.公报所有数据均使用快年报数据,正式数据以《内江市市中区统计年鉴—2020》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农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计算。
3.农业、人口、财政、税收、教育、科技、旅游、环保、卫健、交通运输、社会保障等资料来自于各相关部门。户籍人口数据为11月底数据。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全区上下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推进成渝经济区城乡融合、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高质量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区经济呈逐步回升、稳步向好的态势。一、综合年末市中区户籍总人口418122人。出生人口2783人,出生率为6.66‰,比上年下降0.33个千分点;死亡人口3832人,死亡率为9.16‰,比上年下降1.18个千分点。总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100592人,占总人口的24.06%。地区生产总值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6.6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同比增长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55亿元,同比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41.97亿元,同比增长3.4%;第三产业增加值93.15亿元,同比增长2.8%,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3.8:26.8:59.4。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89.35亿元,同比增长2.3%,占GDP比重达57.0%。 | RAG-ES | 2024-10-23 |
二、农业农业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2.48亿元,同比增长5.7%,较上年同期提升2.8个百分点,增速较全市低0.3个百分点。实现农业总产值35.36亿元,同比增长5.9%。从农业生产情况看(大中区), 粮食总产量11.82万吨,增长1.3%。经济作物增产增收,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3万吨,增长8.5%;油料产量1.71万吨,与上年持平;水果产量1.05万吨,增长2.1%;中草药材产量0.04万吨,增长78.9%。生猪生产明显恢复,全年出栏生猪22.13万头,同比增长22.3%。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全年,市中区水产品总产量7157吨,渔业经济总产值9.8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2.9亿元。目前,全区养殖面积达4.4万亩(含稻田养殖),其中特色水产养殖面积1.2万亩,稻渔综合种养示范面积1.24万亩。共有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39个,鱼苗基地4个,家庭农场30个,现代水产示范园区1个,水产龙头企业1个,无公害养殖基地7个(无公害水产品21个),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6个,四川省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2个,四川省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1个,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场11个,市级健康养殖示范场2个,建立水产品配送中心1个,大型水产批发市场1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个。 | RAG-ES | 2024-10-23 |
三、工业工业生产稳步回升。全区有规模工业企业40户,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36.94亿元,同比下降0.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较全市增速低0.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仍占主体地位,完成产值28.62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77.5%。工业产销率达99.5%,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9.5%,全部工业入库税金完成1.32亿元,同比增长44.4%。从传统五大支柱产业看,冶金建材、医药化工、食品饮料业分别增长30.6%、8.5%、5.7%,电力能源、机械制造分别同比下降11.6%、7.5%。从“四新一大”产业看,新材料、新医药同比分别增长32.4%、9.4%,新装备、新能源同比分别下降7.7%、11.6%。全年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56.00万吨标煤,同比下降12.2%,工业用电量(含经开区)63068万千瓦时,同比增长9.5%。四、固定资产投资投资保持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6.85亿元,同比增长9.0%,低于全市平均增速1.9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上升0.2个百分点。从投资结构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下降4.1%,产业投资增长39.4%,民生及社会事业投资增长32.0%;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1.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6.9%,其中工业投资增长7.2%;第三产业投资增长7.7%。三产投资结构比为6.7:8.2:85.1。 | RAG-ES | 2024-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