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致俭:传承千年非遗,活化故宫古琴技艺

腾云

共 4987字,需浏览 10分钟

 ·

2022-06-30 01:19



文 | 怡  玲
策展人


当六岁的杨致俭第一次用指尖轻触古琴的丝质琴弦时,没有想到三十多年之后,他会因之举家从上海搬到北京,一头扎进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场所——故宫,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古琴艺术的研究和活化中。


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古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成熟的、活着的艺术,为中国所独有,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符号之一。故宫博物院珍藏历代古琴88张,唐宋元明清各代俱全,是中国古琴文化巨大的宝库。2017年,当代古琴家杨致俭来到故宫,将故宫古琴文物研究、故宫院藏古琴复制、古谱复活、古琴演奏、古琴教学、论文发表、书籍付梓、唱片出版等,逐一展开,渐入佳境。


01

来自上海的古琴家


杨致俭幼承庭训,从小在父亲的安排下系统学习书法、绘画、篆刻、笛箫等传统艺术,且极具艺术天赋。跟随中国三位古琴泰斗广泛学习广陵派、虞山派经典古琴曲目。


2006年,社会上古琴爱好者还不多,特别是在上海这样一个开埠较早、国际化较强的城市,上古琴班的人更是寥寥无几。杨致俭特地在上海的一栋百年老洋房里开设古琴教学。从《广陵散》的聂政刺韩王讲到《大胡笳》的蔡文姬,从《离骚》屈原讲到《潇湘水云》的爱国情怀。他想在中国最国际化的都市传播中国最经典的传统文化。


杨致俭不但是国家一级演奏员,连续获得4届全国古琴大赛银奖,还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斫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由于大学的专业是“建筑学”,他长于运用科学量化的方法看待中国传统工艺,最终在古琴制作中实现“音响学、美学、材料学、琴学”的和谐统一。在此基础上,他申报了20多项和古琴制作相关的专利,并写出《中国古琴传统制作艺术》一书。


杨致俭


在这本图文并茂的专著中,杨致俭将1300年来唐代传承至今的古琴制作工艺分拆为100多道工序,每个工序均用“5步法”阐述,即:古代典籍的论述、工艺详细说明、故宫传世古琴文物参考图、制作方法和图纸数据,以及验收方法和辅助工具。这本书用10万多字、400多张图片,告诉大家如何运用传统工艺制作一张真正的古琴。


2017年,杨致俭被评为“上海工匠”。上海市总工会授予他第一个“上海工匠创新工作室”,落户浦东唐镇。1000多平方的古琴工作室不但展示了杨致俭的古琴艺术,也让上海的传统文化爱好者、古琴爱好者有一处了解千年古琴艺术的好去处。


02

故宫古琴的研究和活化


2017年,杨致俭开始参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古琴馆的筹备,以及故宫古琴艺术的研究工作。


故宫博物院藏古琴88张,且以清宫旧藏为主体。还包括其它和古琴相关的文物,如:书画、瓷器、玉器等,各类藏品的质量、数量列居全国博物馆之首。


在紫禁城里,明朝历代帝王均为中国古琴的爱好者。在清朝的历代帝王中,从康熙、雍正到乾隆,以至嘉庆,都热爱古琴艺术。其中,乾隆皇帝讲究文治武功,具有着极高的文化修养,不仅收藏古琴,还主持进行了古琴整理、著录等工作,一手造就了清代古琴文化的高潮。乾隆对清宫珍藏的古琴修复完成后,常作御诗题咏。在故宫博物院现藏的宋琴“清籁”、“海月清辉”、明琴“峨嵋松”、“古梅花”等历代名琴的底板上,均铭刻着丰富的乾隆和文臣们的诗作,成为皇帝以琴会臣的佳话。


杨致俭专注于故宫古琴艺术的研究和活化的过程中,真正地体会到故宫是一所艺术大学。他自己从一个古琴的演奏者、制作者,转变为古琴文化的研究者。


在过去三四年间,杨致俭成果颇丰——


基于故宫院藏历代古琴文物和宫廷造办档案,亲自复制多张故宫院藏名琴,让曲高和寡的文物“活起来”;


参与筹备故宫博物院古琴馆展览,使得原来藏于深宫的历代名琴第一次得以系统地与公众见面;


初步完成故宫文物中有关古琴文化的梳理和研究,涉及书画、器物等多个领域。例如,在北宋著名的《听琴图》中,发现“九弦琴”和“宝琴”的影像等重要信息,并完成相关学术论文;


完成故宫院藏明代古琴图谱册《秋鸿》的“打谱”工作。让古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秋鸿图谱册》


《秋鸿》描写秋天里大雁的远征,体量庞大,气象高远,享有盛名,其图谱册按照标题,用36幅绢本水墨工笔画对应纸本楷书古琴谱,逐次绘制《秋鸿》琴曲的36段场景,并钤有“乾隆御览之宝”大印八方,是一件集合琴、书、画、印、装帧,以及皇家收藏于一体的珍贵文物。


2018年起,杨致俭开始全面研究古琴曲《秋鸿》图谱册。通过对历代45个《秋鸿》谱本的整理和对比,最终论证故宫版本为古琴曲《秋鸿》存世谱本的最佳版本。并用两年的时间完成故宫琴谱文物的分册顺序、段落勘误和矫正等工作,并出版10万字《故宫秋鸿研究》书籍。


作为古琴演奏家,杨致俭最终完成了36段全本《秋鸿》琴曲的“打谱”工作,让与紫禁城同龄的600年前明代文物上冰冷的琴谱复活起来。


由于中国古琴谱只记指法,不记录音高和节奏,因此后世琴人仅凭纸面曲谱无法直接演奏,由此产生“打谱”工作。所谓“打谱”,即根据古琴曲原意,结合古谱纪录的指法和音高,由打谱者进行二度创作,重新组织节拍、勾勒音乐情绪,让已经绝响的古谱焕发新的生命。


古琴打谱工作专业而艰苦,且对打谱者要求极高,须精熟古琴之传统演奏、古指法考证、版本研究,以及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


古琴曲琴谱《秋鸿》


03

以新方式传播古琴艺术


在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新时代背景下,古琴文化传播也需要新的平台和方式。


从2008年起,杨致俭参演多届上海政府组织的“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中国古琴大师新年音乐会”等重要活动和海外演出。并参与组织“全国17周岁以下青少年古琴邀请音乐会”、“国家级古琴非遗传承人李祥霆教授古琴独奏音乐会”,以及“中国古琴非遗10周年音乐会”等重要琴事活动。在他的努力下,古琴及其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认知。


从古到今介绍古琴的图书并不少见。古琴曲也一直在被创作和演绎,但古琴艺术的传承大多是言传身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播范围。因此,在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如何通过新的技术手段传播“非标准化”的古琴艺术,始终是杨致俭钻研的课题。


在故宫学校的古琴课堂上,杨致俭尝试运用古代琴谱和现代视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古琴教学,并编撰《故宫学校古琴教材》。在教学视频中,他总结了“唱、读、弹、卡”的“四步教学法”。其中,唱,就是将旋律唱给学生听;读,就是解读古琴特有的“减字谱”,并将其中的指法信息详细拆解给学生理解;弹,就弹给学生看,这是重要的示范步骤;卡,就是“卡拉OK”式的伴奏。琴箫合奏自古就是中国文人音乐的重要形式。杨致俭长于琴箫,他亲自录制箫声配乐,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音乐的情绪。


杨致俭总结的视频“四步教学法”既是千百年来古琴学习方法的创新,也在故宫学校的古琴教学实践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此外,为了更好地传播故宫古琴艺术,杨致俭还运用数字化技术让故宫《秋鸿》古琴图谱册中的配图活起来。它们与传承千百年的古琴音乐结合,构成符合现代审美的视觉、听觉综合艺术,并在此基础上,策划故宫古琴艺术的数字化展览和演出,让更多人感受中国古琴艺术之美。


2021年6月8日,由腾讯公司和阅文集团主办、腾讯新文创研究院承办的“2021腾云峰会”在上海举办。杨致俭携明代古琴曲《秋鸿》在开场环节中惊艳亮相。演奏过程中,峰会大屏幕播放《秋鸿》琴谱的六段场景,体现了科技与传统艺术完美的融合,是腾讯在活化故宫传统文化方面的又一次成功尝试,产生了极好的效果。



“我愿意尝试把古琴艺术与数字技术相融合,因为这种将新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的传播手段,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构建沉浸式感受,是未来古琴艺术传播的一个重要方向。”杨致俭总结说。


2021年注定是收获的一年。故宫古琴馆的《秋鸿》特展开幕,杨致俭多部古琴研究著作也陆续付梓,全本时长28分钟10秒的《故宫秋鸿》单曲黑胶唱片亦面世。


中国的古琴有7根琴弦、13个琴徽。杨致俭生日为7月13日,他常戏称自己“为琴而生”,他最大的快乐就是沉浸于千年的古琴艺术。


在过去的三年多时间里,他全身心地投入于故宫的《秋鸿》,也像 “秋鸿”一样来往于北京和上海两地,这首著名的古琴曲既描写了秋天里大雁的远征,也象征着杨致俭决意将古琴作为一生事业的长征。



--------------  往期回顾  --------------



浏览 9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