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窑-侯家窑遗址
共 1757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1973年,泥河湾盆地许家窑-侯家窑遗址73113地点(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许家窑村两叉沟)被发现。
1974年,泥河湾盆地许家窑-侯家窑遗址74093地点(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侯家窑村长形沟)被发现。
1976年,许家窑-侯家窑遗址的发掘几乎全部是清理挖“龙骨”的扰乱土层,发现石制品13650件,有石球1059个。
1977年,许家窑-侯家窑遗址的发掘除了继续清理挖“龙骨”的扰乱土层外,又向西部扩方和向下勘探,涉及一部分原生层,在发现的石制品中,从丢弃的一箱标本中就检出U3一个探方的石制品1740件。
遗址
1979年,许家窑-侯家窑遗址发掘的全部是未经扰乱的文化层。
遗址特点
俯瞰
许家窑-侯家窑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桑干河左岸(北岸)支流梨益沟右侧(西岸)。遗址埋藏于地下约7.4~12.8米深的可见地层里,由厚度不等的上、下两套文化层组成,上部为3.15米厚的具有隔水性的浅灰黄色粉砂质黏土,下部为2.36米厚的灰黑色砂质粉砂。其文化层具有湖滨相沉积的性质,形成环境应该与泥河湾盆地“大同湖”的存在有关,与桑干河及其支流堆积阶地的冲积层明显有别,它容当属于“泥河湾层”的组成部分。鉴于许家窑-侯家窑动物群的基本特征,遗址的地质时代开始被置于晚更新世,它可能达到丁村文化的后半期,上限可与峙峪文化期相接。
文物遗存
综述
遗留
许家窑-侯家窑遗址中的文化遗物有石制品和骨角器两类。石制品主要以脉石英和火石为原料,火山岩次之,其余的玛瑙、石英岩、变质灰岩、硅质岩所占比例较小。石制品中有石核、石片和石器近四百件。石核为原始棱柱状石核和盘状石核两类。原始棱柱状石核是细石器中锥状石核或柱状石核的母型。盘状石核,以砾石和周边交互打击剥片。石片有锤击石片、垂直砸击的“两极石片”。石器有刮削器、尖状器、圆头刮削尖状器、雕刻器、石钻、小型砍斫器、石球等类型。许家窑文化中许多器类加工得相当精致,反映出其石器技术已具有相当进步的性质。
石核
所发现的石核有大有小最大的石核重537克,最小的石核只有9克重,大致可分为两个类型,原始棱柱状石核,盘状石核。原始棱柱状石核这类石核是后来细石器中常见的棱柱状或锥形即铅笔头形石核的母型。盘状石核是从砾石或石块的周围边缘向两面交互打击,使之成为具有弯曲边缘的圆盘状两面的中心部分很厚,有的厚度达到最大长度的60%以上,最厚的可与最大的长度相等。
石片
许家窑文化遗址的石片一般都比较小,最小的只有1克重,绝大部分在克以3下,采到的最大的一件石片也只有120克。大多数石片都有使用痕迹。从这个遗址所采到的石片,一般较宽而厚,从一些石核和石片上所保存的台面来看,虽然经过修理,但见到的石片并不甚规整。
刮削器
图
刮削器是这个遗址的普遍工具,根据加工可以划分为七个类型直刃刮削器,凹刃刮削器两侧,刃刮削器,凸刃刮削器,龟背状刮削器,复刃刮削器和短身圆头刮削器。
尖状器
尖状器的数量仅次于刮削器,它占石器标本总数件的4.11%。这样大的比例在中国已知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的记录中是没有先例的。根据器形和加工方法还可以划分为五个类型,齿状尖状器,椭圆形尖状器,鼻形尖状器,两面交互加工和嚎形尖状器。
球形石
器形大小不一,原料为脉石英、火山岩、石英岩和矽质灰岩。最大的重1284克,最小的只有112克。其中有的可能是打制石片未成功的石核,但是大部分器物的表面都有许多打击痕迹,打击痕迹不仅没有一定的方向,也不见一个打片成功的痕迹。此种球形石在中国发现甚多,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匿河遗址就有发现。
保护措施
旧图
1996年11月20日,许家窑-侯家窑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许家窑-侯家窑遗址位于山西省大同阳高县古城乡许家窑村和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侯家窑之间。
交通路线
北京市——京藏高速——张石高速——宣大高速——许家窑-侯家窑遗址
上海市——京沪高速——京台高速——张石高速——许家窑-侯家窑遗址
郑州市——京港澳高速——涞曲高速——张石高速——许家窑-侯家窑遗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