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城隍庙
共 768字,需浏览 2分钟
·
2024-05-24 10:44
历史沿革
平和城隍庙是明代理学家王阳明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建造。
清康熙、嘉庆年间,两次重修。
平和城隍庙
建筑格局
城隍庙坐北朝南,面积1400平方米,为四进建筑群,平面呈“中字形”,依地势北高南低而建,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在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入门(牌楼)、仪门(戏台)、拜亭、东狱大殿和后殿,两侧有回廊。牌楼为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后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
其中斗拱形式多样,石柱亦有圆形、方形、八角形及高浮雕盘龙柱等多种形式,瓜柱下部瓜形下斗描金彩绘,纹饰繁密。人物花鸟,千姿百态;屋顶二龙戏珠,张牙舞爪。
平和城隍庙
文物遗存
平和城隍庙内仍保存着一批共四十余幅明清时期的壁画,弥足珍贵,可谓“福建的敦煌”。《二十四孝图》《十八地狱图》场面恢宏、人物众多,兼工带写、线条流畅、极具功力。《平和八景图》有大家气,虽为实景写真,却不拘于自然描摹,追求意境之营选,形神兼备;线条、皴法功力较高,颇具宋元遗韵。
历史文化
文物价值
城隍庙的规模与艺术性在当时较先进,其建筑具有明末清初典型的地方特色。庙内壁画主要以线描为主,没有重彩,每个人物都画的精细,造型也严谨,局部放大看,有较强的绘画性技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文物保护
2013年3月5日,平和城隍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