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口遗址
共 2216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5-24 12:05
历史沿革
1957年,剑川县人民政府在疏挖拓宽剑湖出水口河道的过程中,发现了大量古代木桩,出土了石器、骨器、铜器以及较多的动物骨骼。同年3月,云南省博物馆对遗址局部进行了发掘,由此发现了海门口遗址。为进一步了解遗址的分布范围和文化内涵,
1978年4月,云南省博物馆对海门口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
2008年1~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大理州、剑川县文物管理部门对海门口遗址进行了第三次考古发掘。
2016年10月~2017年1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合作,开展了海门口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
2017年10~12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对海门口遗址进行进行了第五次考古发掘。
2018年10~12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四川大学考古学系对海门口遗址进行了第六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190平方米。
遗址特点
文物遗存
1957、1978、2008年,海门口遗址三次发掘共出土文物约3000多件,有陶器、石器、骨角牙器、木器、铜器、铁器、动物骨骼和农作物八类,出土铜器18件。清理的遗迹有房子、火堆、木桩柱和横木、灰白色石块、人骨坑、柱洞等。清理木桩柱和横木4000多根,编号房址两座,木桩柱均为被打入泥土中。
2016年10月~2017年1月,海门口遗址出土小件800多件,以玉石器、青铜小件为主。玉器为凿、锛类小型器物。石器以磨制的锥、镞、刀、斧为主,以及杵、凿等器类。青铜小件以明清钱币为多,也有镞、锥等青铜时代遗存。陶器以夹细砂陶为主,夹粗砂陶数量很少,有少量泥质陶。陶色中灰褐、红褐、黄褐陶比重较大,黑褐陶略少,褐陶、灰陶、黑陶少见。早期纹饰陶发达,以戳印、刻划纹饰为主,多以组合纹饰构成三角、条带、方格等图形,制作精美。晚期陶器制作粗糙、陶胎普遍偏厚。主要器类有敛口钵、双耳罐、侈口罐、壶等。
2017年10~12月,海门口遗址发掘共出土铜器15件、石器178件、完整或可修复陶器40件、陶片数万片,另有骨牙角器、木器、有机物串珠等多件。为对遗址进行多学科、全方位的研究,在发掘过程中采集了各类标本,包括动植物标本340份、古环境标本160份、石料矿物标本231份。此外还按照序列采集碳十四标本123份。
科研成果
文物价值
1、海门口遗址是中国已发现的最大水滨“干栏式”建筑聚落遗址,其规模和震撼力在世界上也甚为罕见,为研究中国史前的聚落类型提供了宝贵的实例。
2、海门口遗址的文化堆积清晰,延续时间较长,文化遗存丰富,其年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直至青铜时代,从而填补了中国西南地区的史前文化谱系的空白。
3、海门口遗址不同时期的文化面貌反映了该地区史前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将有助于中国西南地区史前文化交流的研究。
4、海门口遗址出土的稻、粟、麦等多种农作物遗存,证明了来自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其南界已经延伸到滇西地区;而稻、麦共存的现象,则为重新认识中国古代稻麦复种技术的起源时间和地点提供了重要线索。
5、海门口遗址第三次发掘出土的铜器和铸铜石范,以确切的地层关系再次证明了该遗址为云贵高原最早的青铜时代遗址,滇西地区是云贵高原青铜文化和青铜冶铸技术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保护措施
1986年,海门口遗址被剑川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海门口遗址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3日,海门口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荣誉称号
海门口遗址荣誉证书
2009年,海门口遗址被中国社科院和国家文物局评为“2008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200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6年,海门口遗址入选“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旅游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