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和塔
六和塔,取佛教“六和敬”之义而得名,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之江路16号。其始建于宋开宝三年(970年),塔基原址系吴越王钱弘俶的南果园。早在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
建筑结构
六和塔占地890平方米(约1.3亩),塔外各层檐角挂有104只铁铃,塔高59.89米,塔身为砖砌,外檐为木结构,平面呈八角形。外檐13层,7层与塔身相通,6层封闭,形成7明6暗的格局。塔身仿木结构形式砌筑,塔内有阶梯可盘旋而上,到达顶层。塔身每层有外墙、回廊、内墙和方形塔心小室四部分。每层方形中心塔室,用斗拱承托藻井。藻井用两层菱角牙子叠砌。斗拱补间铺作两朵,与转角铺作同为五铺作双杪单拱计心造。室内施各式彩绘。每层塔墙四面辟门,通达木檐外廊。外廊宽阔敞通,登塔人可由塔内走向外廊。塔墙厚实,以底层为例,外墙厚达4.12米。
建筑特点
六和塔,塔身仿木结构形式砌筑,塔内有阶梯可盘旋而上,到达顶层。塔身每层有外墙、回廊、内墙和方形塔心小室四部分。其外观雍容大度,全塔设计精巧,结构奇妙。塔外观八角形,腰檐层层支出宽度逐层递减,檐上明亮,檐下阴暗,明暗相间,衬托分明。
历史
历史沿革
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吴越王钱弘俶听从延寿、赞宁两禅师建议,在此建九级高塔以镇江潮,取佛教六种规约命塔为“六和塔”。
宣和三年(1121年),六和塔因兵火被毁。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改六和寺为开化寺,亦用寺院之名而名开化寺塔。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智昙禅师重修,改九层塔为七层塔。
隆兴元年(1163年),重建六和塔,共七层。
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倭寇入侵杭州,塔遭破坏。
万历年间(1573—1620年)大规模修缮。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李卫再作大规模整修,历时两年建成。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皇帝南巡来杭登塔游览,七层各题匾额,并题诗联。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塔遭兵羹,外廓木廊损坏严重。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再作大规模修缮,重建十三层木檐廊。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塔外木构檐廊十三层,外二层为内一层,六层封闭,七层与塔外相通,形成明七暗三的独特构造。
2009年,钱江管理处曾对六和塔景区进行亮灯工程建设,并于当年国庆期间首次亮灯。
历史典故
据《水浒传》记载:梁山泊的英雄花和尚鲁智深圆寂于此。
相传梁山泊英雄南征方腊,兵马驻扎在六和塔外的寺庙内,鲁智深与武松忽听得钱塘江上潮声雷响。鲁智深以为是战鼓声,后经僧人解释才知是潮信。他想起出家时师父说过“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偈言,便在六和塔边圆寂坐化了。
文物保护
1961年3月4日,六和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遗存
六和塔内文物有明石刻镇海神像、南宋“救赐开化之寺”石碑以及清乾隆皇帝游塔时手书的六和塔塔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