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未来”的龙飞船
共 10283字,需浏览 21分钟
·
2024-10-09 21:00
“回到未来”的龙飞船
文 | 张雪松
北京时间9月29日凌晨,SpaceX公司载人龙飞船成功执行了Crew-9发射任务,它返回时还将捎带乘坐波音飞船上天、却被滞留太空的两名宇航员。
但,我们的关注点,放在更早的Crew-9任务发布会上,SpaceX公司宣布了一系列让爱好者激动的新消息——NASA终于对龙飞船的“7座模式”和“反推软着陆模式”开了绿灯。可以说,载人龙飞船不忘初心,借着波音载人飞船翻车的机会,将有望一步步“回到未来”,进化成最初设计的完全体概念。
SpaceX公司已经制造了6艘载人龙飞船,除了一艘退役、一艘地面测试爆炸外,现在的载人龙飞船机队拥有4艘在役飞船,此外,一艘新订购的载人龙飞船正在被制造。
载人龙飞船已经进行了16次轨道飞行,除了首飞任务是无人飞行对接空间站进行技术验证外,其他15次都是载人飞行,其中9次是NASA的空间站乘组轮换任务,6次商业载人飞行。
DM1无人演示飞行-飞抵空间站
Crew1任务-4人乘组
对比波音公司星际线飞船两次无人验证飞行磕磕碰碰,首次载人飞行不断出现泄露问题,最终两位宇航员被迫转乘载人龙飞船返回地球,以及其他国家的商业载人飞船还停留在纸面上的情况,载人龙飞船是新一代载人飞船当之无愧的杰出代表。
SpaceX公司已经研制了两代龙飞船,第一代是纯货运飞船,第二代龙飞船分为载人版和货运版。
2014年5月29日,SpaceX公司正式公开了载人龙飞船,并在9月16日赢得了NASA的商业载人飞船合同。遗憾的是,为了满足甲方NASA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载人龙飞船后来砍掉了一部分先进和激进的设计概念。
目前在役的载人龙飞船性能和可靠性已经相当出色,它空重约7.7吨,发射质量约12.5吨,返回舱的加压空间约9.3立方米,不仅明显大于俄罗斯联盟号和中国神舟飞船,也大于阿波罗飞船的6.2立方米,甚至比联盟号飞船总加压空间7.5立方米还大!
载人龙飞船内部空间大,具备将7人乘组送往近地轨道和国际空间站的能力。并且,它的返回舱可重复使用,是世界上第一种投入使用的复用飞船。此外,龙飞船还采用了先进的推式逃逸系统,技术上亮点多多。
但即使如此,目前这款在技术和实际发射上遥遥领先的载人龙飞船,与早期的载人龙概念相比,只是一个削足适履的半成品。
波音公司星际线飞船空载返回,把两位宇航员留在空间站上。为了将他们带回地面,NASA曾考虑安排他们乘坐当时对接在空间站上的Crew-8任务龙飞船,紧急返回。
但SpaceX公司现有的4艘载人龙飞船,包括Crew-8任务使用的C206进取号飞船,默认只运送4人乘组,因此返回舱仅安装有4个座椅,如果临时改装两个座位非常惨不忍睹,最终NASA否决了这个方案,改为安排Crew-9任务只运送两名宇航员至空间站,明年2月返回时,加上因波音飞船滞留的两人,凑成一个4人乘组。
载人龙内部加压空间大,4人乘组绝非极限。早期,载人龙飞船设计装有7个座椅,只不过NASA并不需要一次送那么多人往返,导致现有飞船只安装了4个座椅。波音公司星际线飞船试飞翻车后,NASA终于对龙飞船的7座模式开了绿灯,这样,必要时可以额外搭载3名宇航员,提高了空间站运营的任务冗余度。
载人龙最初设计7座模式
Crew-9任务的发布会上,更大的亮点是NASA还放开了对着陆模式的限制。
载人龙飞船的早期概念中,超级天龙座发动机用于推式逃逸只是兼职,它主要用于每次返回的反推着陆,简单地说,载人龙飞船将使用8台超级天龙座发动机反推,精确降落在着陆场坪上。陆上着陆模式可以避免海上伞降时的海水浸泡和腐蚀,降低维护翻修复用的工作量,波音公司的星际线飞船就采用了陆上着陆,但属于传统的降落伞+气囊缓冲模式,而载人龙飞船最初的反推精确着陆方案,可谓激进而令人惊艳,马斯克当初就曾表示,这才是21世纪飞船应有的着陆方式。
载人龙反推着陆概念
遗憾的是,NASA当时对反推着陆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疑虑重重,保守的否决了这个方案,载人龙飞船只好采用最传统的降落伞海上回收模式。
而本次Crew-9任务发布会上,NASA批准使用反推软着陆模式作为海上降落的终极保底方案,即4个主降落伞完全失效时,龙飞船将使用超级天龙座发动机反推减速,柔软的溅落到海面上。
载人龙的超级天龙座发动机
此次NASA在技术上“松绑”,载人龙飞船有望部分恢复早期设计概念,这还真成了“回到未来”。
载人龙飞船在15次载人飞行任务中,充分检验了飞船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以及交会对接系统的能力,它还在“北极星黎明”任务中尝试了飞到1400千米高度,并验证了星链激光通信。
未来使用载人龙飞船执行更复杂的任务,比如载人维护哈勃空间望远镜,或是提升哈勃望远镜的轨道,从技术上说已经不在话下。
结合本次的技术“松绑”,展望未来,载人龙飞船可能进一步进化,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载人龙飞船获准开启7座极限模式,这不仅提高了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天地往返的冗余能力,对于前往未来的商业空间站,尤其开展商业太空旅游也大有裨益,有利于降低旅客的平均票价,或是提高4人乘组任务的冗余和安全性。
NASA目前只允许载人龙飞船在降落伞系统彻底失效的最后时刻,也就是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启用火箭反推系统减速着陆,但未来,载人龙很可能在商业任务中把反推系统作为着陆的优先选择,而使用降落伞系统作为备份。毫无疑问,火箭反推软着陆系统证明了可靠性,在多次返回中安全着陆后,NASA很难拒绝空间站乘组轮换任务尝试反推着陆。考虑到陆上着陆避免了海水的浸泡和腐蚀,对返回舱复用十分有利,将来走到火箭反推陆上精确降落,也在情理之中。载人龙飞船当年最梦幻的陆上精确反推降落模式,迟早还是会回来的。
NASA已经选定SpaceX公司研制空间站离轨(USDV)飞行器,从SpaceX公司的概念图可以看出,USDV就是龙飞船改用性能极强的服务舱。
USDV服务舱将容纳至少6倍(约15吨)于现有龙飞船的推进剂,让它具备足够的减速能力,将国际空间站受控再入大气层烧毁,残骸坠入太平洋的卫星坟场。
USDV强大的变轨能力,也带来另一种可能,这种“魔改”的龙飞船未来可能成为载人深空飞船,执行载人登月或其他深空任务,让龙飞船在更广阔的舞台展现风采。
USDV空间站离轨飞行器-概念图
>>>
充满挑战的新疆域,
与踔厉奋发的引领者,
卓尔不群的企业家,
一起开拓,
一起体验,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质,
共同实现更高价值,
共同见证商业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与网络》,观察,记录,传播,引领。
>>>
·《卫星与网络》编辑委员会
高级顾问:王国玉、刘程、童旭东、相振华、王志义、杨烈
· 《卫星与网络》创始人:刘雨菲
· 《卫星与网络》副社长:王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