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泽庙戏台
乔泽庙戏台
共 1991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09:50
历史沿革
乔泽庙始建于宋年间(1068—1077年),别名水神庙,是为供奉栾泉神而建的一座庙宇。
乔泽庙戏台始建年代有两种记载,一为金四年(1164年),一为元元年(1324年)。乔泽庙戏台西北转角斗拱的下皮有一处匠人题记:“泰定元年(1324年)二月十七日,武池村创建舞楼壹座”。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乾隆十一年(1746年)、道光三年(1823年)都有修聋。
1986年前,乔泽庙曾被武池初中占用。
1984年至1986年,山西省文物局古建所拨款对乔泽庙戏台进行了修缮,并在原址位置复建山门,建设了乔泽庙围墙。
建筑格局
乔泽庙原有南、北二进院落,整座庙宇坐北向南,中轴线北偏东22°,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戏台、献殿、大殿。山门两侧为东西厦棚,献殿两侧为东西配殿,大殿两侧为东西耳殿和廊庑。
乔泽庙现存围墙东西宽约42米,南北长约62米,总占地面积2605.81平方米。围墙外仍有部分建筑基址被学校、现代民居占据。文物建筑仅存乔泽庙戏台,建筑面积174平方米。
乔泽庙戏台
乔泽庙戏台是元代建筑,坐南朝北,面阔9.35米,进深9.32米,单檐歇山顶,屋面布灰筒板瓦。台基东西阔13.35米,南北深13.05米,高1.35米,平面近于方形。后檐及两山后部砌以墙壁,墙顶部至下皮并做收分。两山墙深2.47米,占通进深的三分之一。台前及两侧前部敞露。四角立角柱四根,其柱头上设十字相交。两山墙前端各立撑柱一根,后檐额枋中立撑柱两根施于墙内,四角柱下端施素面覆盆式柱础,四撑柱下端只用片石兼作柱础于台基表面之下。柱头上四面施大额枋结成“井”字形框架,其上施普拍枋、斗拱、梁架,以形成八角形藻井。后梁正中悬挂匾额。
文物遗存
乔泽庙现存有9通石碑刻,内容分两类,一类是以建庙祭祀为主,如《颜运舞楼三门碑记》《修砌楼基碑志》《重修乔泽庙神祠并水利碑记》,另一类是以水利争讼为主,如《大金绛州翼城县武池等六村取水记》《大朝断定使水日时记》等。
历史文化
传说轶事
相传春秋时期,内乱,分封在的武公伐翼,忠于晋国的大将被俘而死。乔泽庙就是为纪念栾成而建立。据称当时棺木入墓坑时,墓坑涌满一池清水,从此世世代代灌溉着附近十余个村庄的农田,乡民们感恩,称栾成为水神。按照翼城传统,有庙就有戏台,戏台的存在从酬神开始。时期,栾成又被封为乔泽神,从此名气更显。
活动建设
2018年4月19日,乔泽庙戏台前举行了古戏台拜谒仪式,艺术家代表、评论家代表和社会各界人士代表,向元代大戏台敬献鲜花或花篮。现场60名学生与“晋剧皇后”王爱爱合唱《千秋梨园情》,向戏曲艺术致敬。
古戏台拜谒仪式
文物价值
历史价值
乔泽庙戏台作为有明确纪年的元代早期戏台建筑,是研究中国元代建筑发展,特别是元代戏台建筑发展的实例。戏台前及两侧前部敞露的建筑形式,反映了舞台形式由宋金乐亭四面观看向元代舞楼三面观看的演变。现存金元水利碑,为金元交替期的山西社会状况和水利制度提供了重要佐证。
科学价值
乔泽庙戏台在传统建筑做法的基础上,融入地方建筑手法,在建筑用材上更加趋于合理。比如抛弃了在两山山际上的排山勾滴,而采用简单的筒板瓦构造,取得同样的效果,使原本复杂的传统建筑变得简单、合理、实用。建筑装饰方面结合了道教文化的装饰题材和内容,集中反映了当时当地的文化思想和信仰,对研究地域文化发展具一定的参考价值。
社会价值
乔泽庙戏台是元代以来本地乡间的一座重要的戏剧演出场所,乔泽庙会每年的戏曲演出,对丰富农村和城镇居民精神生活、促进晋南地区戏曲和建筑文化精粹的传承,增强地域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保护措施
1986年,乔泽庙戏台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乔泽庙戏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2008年2月29日,乔泽庙戏台获得“山西省文物安全达标单位”称号。
2019年8月11日,山西省文物局公布乔泽庙戏台的保护范围和。
旅游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