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沂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
2014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有关会议精神,按照“一二三四”总体发展思路,突出推进现代产业培育、骨干企业培植,扎实开展招大引强,努力克服经济运行中的不利因素,全县经济在转型提质增效中保持平稳增长。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5.5亿元,增长1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3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86.1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84.2亿元,增长14%。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为17.1:41.9:41,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同比提高1.22个百分点。经济运行质量有新的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42%,同比提高0.47个百分点。
一、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5.5亿元,比上年增长6.7%;林业增加值0.8亿元,增长1.1%;牧业增加值8.3亿元,减少2.2%;渔业增加值0.3亿元,增长10.3%;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4亿元,增长4.1%。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总播种面积98.77万亩,同比减少2.5%;总产量37.2万吨、同比减少4.1%;单产376.6公斤/亩,同比减少1.7%(调查队抽样数据)。经济作物中,花生总产8.1万吨,同比减少5.7%;蔬菜总产125.1万吨,同比增长9.6%。全年猪、牛、羊、家禽出栏5.3万头、6.8万头、32万只和5140万只,同比分别减少0.7%、3.0%、14.3%、30.3%。年末全县生猪存栏34万头、牛5.8万头、羊35万只、家禽1704万只,同比生猪减少9.7%、牛减少17.1%、羊增加3.8%、家禽减少22.3%。肉类总产量12.8万吨,同比减少21%;禽蛋产量3.8万吨,同比增长15.9%;奶类产量1.9万吨,增长28.9%。水产品产量6785万吨,增长34%。
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新增现代农业产业园区3个,优质农产品基地10个,农业产业园区发展到30个。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示范合作社分别达到110家和162家。培育家庭农场86家、经纪人998户、专业大户148户。“三品一标”认证增至230个,新增农业知名品牌3个。
二、工业、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县主营业务收入达到或超过2000万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1家,完成工业产值562.72亿元,增长9.73%。其中国有企业完成13.26亿元,增长55.04%;股份制企业481.08亿元,增长11.6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4.39亿元,减少2.74%;其他经济类型企业43.99亿元,减少8.73%。在全部规模企业中,轻工业完成总产值281.6亿元,增长3.12%;重工业完成总产值281.12亿元,增长17.25%。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为50.04:49.9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23.13亿元,增长15.82%。
工业生产效益显著提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53.02亿元,增长11.53%;利税46.29亿元,增长20.1%;其中利润28.47亿元,增长22.98%。实现销售产值556.17亿元,产品销售率98.84%,上升1.54个百分点。
建筑业生产规模扩大。总承包及专业承包企业29家,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9.41亿元,增长16.0%;全县房屋施工面积267.3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2%。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53.24万平方米。
三、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
投资保持适度增长。全社会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9.5亿元,增长17.6%;计划投资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79个,完成投资108.4亿元,占投资总额的64.0%;高新技术投资占投资总额的比重为30.9%,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
房地产企业累计完成投资额18.4亿元,同比增长88.73%。商品房施工面积220.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3.4万平方米。销售商品房面积74.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12%。
四、国内外贸易
消费市场运行平稳。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3亿元,增长13.6%。其中,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1.14亿元,增长35.1%;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7.23亿元,增长40.4%。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46.24亿元,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14亿元。
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8609万美元,同比增长35.7%。其中出口22227万美元,同比增长31%;进口6382万美元,同比增长55%。全县共有8家企业进出口过千万美元,比上年多3家。全年完成境外投资项目2个,投资额1820万美元,同比增长5.8%。外派劳务2078人,同比增长12.3%。
五、民营经济、招商引资
民营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全县民营经济增加值119.94亿元,增长12%。
招商引资形势良好。全县共引建招商项目97个,到位资金112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12%,增长12%。亿元以上招商项目34个,实际到位60亿元,占引进总量的54%。在建5亿元以上项目16个,到位44亿元,占引进总量的39%;10亿元以上项目11个,到位35亿元,占31%。
六、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稳定增长。今年,全县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3.2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1.6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占地方财政收入的87.7%。从四大税种看,增值税增长7.9%,营业税增长15.5%,企业所得税增长45.6%,个人所得税增长53.2%。公共财政支出25.5亿元,增长18.1%。其中,民生支出18.9亿元,增长20.7%,占全县财政支出的74.2%。国地税收入完成11.9亿元,同比增长14.6%。其中,国税收入2.8亿元,增长15.7%;地税收入9.1亿元,增长14.2%。
金融业形势良好。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19.04亿元,比年初增加27.81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176.85亿元,比年初增加25.95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08.22亿元,比年初增11.9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58.92亿元,比年初增加4.21亿元;中长期贷款39.09亿元,比年初增加7.92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比为49.41%。
七、文化、旅游
文化艺术繁荣发展。成功举办了第七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第十届阳都之夏广场文化艺术节等大型系列文化活动。农村电影放映实现了数字化放映,保证了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要求,实现放映6864场次。今年末,拥有各种群众文化机构3处,博物馆2处,民办博物馆1处,公共图书馆1处,藏书12万册。境内现已查明的田野古文化遗存有31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17个点,市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7处。沂南县馆藏的文物39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22件。
旅游业较快增长。年末全县实有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13家,其中AAAA级旅游景区4家,AAA级旅游景区4家,AA级旅游景区5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7家;旅行社12家;星级酒店3家,其中四星级酒店1家,三星级酒店1家;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1处,省级旅游强乡镇4处,省级旅游特色村6处。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20万人次,同比增长3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亿元,同比增长34%。
八、教育、科技、卫生、体育
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共招收小学生14941人,初中新生8017人,招收高一新生4501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全部达到100%。全县普通高中在校生15376人,初中在校生25679人,小学在校学生58083人。
科技事业取得较大进步。全年获得市科技进步奖6项,市专利奖5项;评选县专利奖38项;组织市级科技成果鉴定3项,县级2项;全县全年专利申请量为344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32件;发明专利授权量为53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家,复审2家;成功认定沂南电动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成为今年全国仅有的10家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之一。
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2014年末,全县公立医疗卫生机构36处,其中: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心理康复医院、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各1处,专科疾病防治所2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处,乡镇卫生院24处;民营医疗机构5处;厂矿医院1处;门诊部4处;诊所、医务室30处。全县拥有病床3385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656人。全县有76.14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年累计补偿437.78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
体育事业发展壮大。一年来,先后为9个乡镇广场,249个村居、社区广场配备了健身器材。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县体育人口由2011年的15万增加到40万,大大提高了全县人民的幸福指数。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和组织建设,我县运动员朱靖宇在今年的仁川亚运会喜获多向飞碟金牌,成为临沂历史上首位亚运会冠军。承办了国家级大型赛事——全国围棋甲级联赛“沂蒙红色影视基地专场”。全县共有体彩销售网点43个、终端机44台,体彩销量首次突破3000余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5%。
九、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2014年末,全县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9平方公里,比去年增加了2.5平方公里。财政总投入3亿元左右。实施了澳柯玛大道东段、沂河右岸滨河大道等八条道路工程,以及东湖湿地公园一期提升、汶河湿地公园绿化工程等。新增道路长度2.59公里、道路面积91.28万平方米、建成区新增绿地面积9.59公顷、铺设雨水管网20.79公里、污水管网23.06公里、安装路灯1448盏。今年小城镇建设基础设施投资6.5亿元,46个在建社区建设项目全部实施“五项”工程,有效提升了我县生态文明社区建设水平,在建农村住房6040户,850户危房改造任务正在实施。落实抓好县城市政道路建设与绿化提升工程、市政公用设施配套工程、片区开发建设工程,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十、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2014年,全县累计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7起均为营运性交通事故,死亡8人,受伤3人,经济损失4.1万元。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经济损失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53.3%、11.1%、50%和40.3%。
十一、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19元,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11577元,增长12.7%。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94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8110人,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以内。全年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11.2亿元,比上年增收2.8亿元,增长33%。全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53万人、1.5万人、91万人、3.7万人、6.35万人、2.56万人、49.1万人。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稳步发展。全年共组织各类培训5235人,其中农村劳动力培训4600人;组织职业技能鉴定1600人,发放职业资格证书1300份。劳动争议仲裁进一步完善,全年受理并结案各类劳动争议案件117起。
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全县共有城乡低保对象4.2万人,其中城市低保对象0.3万人,农村低保对象3.9万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370元、每人每年2600元。全县拥有敬老院15处,床位3303张;农村五保对象3535人,其中,集中供养529人、分散供养3006人,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4200元和3000元。分别为111名孤儿和8名社会散居“三无”人员发放基本生活费90万元和4.5万元。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59人次。
注:1.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起点标准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统计的起点标准为500万元。
2.全县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2014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有关会议精神,按照“一二三四”总体发展思路,突出推进现代产业培育、骨干企业培植,扎实开展招大引强,努力克服经济运行中的不利因素,全县经济在转型提质增效中保持平稳增长。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5.5亿元,增长1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3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86.1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84.2亿元,增长14%。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为17.1:41.9:41,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同比提高1.22个百分点。经济运行质量有新的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42%,同比提高0.47个百分点。 一、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5.5亿元,比上年增长6.7%;林业增加值0.8亿元,增长1.1%;牧业增加值8.3亿元,减少2.2%;渔业增加值0.3亿元,增长10.3%;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4亿元,增长4.1%。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总播种面积98.77万亩,同比减少2.5%;总产量37.2万吨、同比减少4.1%;单产376.6公斤/亩,同比减少1.7%(调查队抽样数据)。经济作物中,花生总产8.1万吨,同比减少5.7%;蔬菜总产125.1万吨,同比增长9.6%。全年猪、牛、羊、家禽出栏5.3万头、6.8万头、32万只和5140万只,同比分别减少0.7%、3.0%、14.3%、30.3%。年末全县生猪存栏34万头、牛5.8万头、羊35万只、家禽1704万只,同比生猪减少9.7%、牛减少17.1%、羊增加3.8%、家禽减少22.3%。肉类总产量12.8万吨,同比减少21%;禽蛋产量3.8万吨,同比增长15.9%;奶类产量1.9万吨,增长28.9%。水产品产量6785万吨,增长34%。 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新增现代农业产业园区3个,优质农产品基地10个,农业产业园区发展到30个。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示范合作社分别达到110家和162家。培育家庭农场86家、经纪人998户、专业大户148户。“三品一标”认证增至230个,新增农业知名品牌3个。 二、工业、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县主营业务收入达到或超过2000万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1家,完成工业产值562.72亿元,增长9.73%。其中国有企业完成13.26亿元,增长55.04%;股份制企业481.08亿元,增长11.6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4.39亿元,减少2.74%;其他经济类型企业43.99亿元,减少8.73%。在全部规模企业中,轻工业完成总产值281.6亿元,增长3.12%;重工业完成总产值281.12亿元,增长17.25%。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为50.04:49.9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23.13亿元,增长15.82%。 工业生产效益显著提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53.02亿元,增长11.53%;利税46.29亿元,增长20.1%;其中利润28.47亿元,增长22.98%。实现销售产值556.17亿元,产品销售率98.84%,上升1.54个百分点。 建筑业生产规模扩大。总承包及专业承包企业29家,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9.41亿元,增长16.0%;全县房屋施工面积267.3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2%。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53.24万平方米。 三、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 投资保持适度增长。全社会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9.5亿元,增长17.6%;计划投资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79个,完成投资108.4亿元,占投资总额的64.0%;高新技术投资占投资总额的比重为30.9%,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 房地产企业累计完成投资额18.4亿元,同比增长88.73%。商品房施工面积220.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3.4万平方米。销售商品房面积74.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12%。 四、国内外贸易 消费市场运行平稳。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3亿元,增长13.6%。其中,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1.14亿元,增长35.1%;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7.23亿元,增长40.4%。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46.24亿元,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14亿元。 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8609万美元,同比增长35.7%。其中出口22227万美元,同比增长31%;进口6382万美元,同比增长55%。全县共有8家企业进出口过千万美元,比上年多3家。全年完成境外投资项目2个,投资额1820万美元,同比增长5.8%。外派劳务2078人,同比增长12.3%。 五、民营经济、招商引资 民营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全县民营经济增加值119.94亿元,增长12%。 招商引资形势良好。全县共引建招商项目97个,到位资金112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12%,增长12%。亿元以上招商项目34个,实际到位60亿元,占引进总量的54%。在建5亿元以上项目16个,到位44亿元,占引进总量的39%;10亿元以上项目11个,到位35亿元,占31%。 六、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稳定增长。今年,全县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3.2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1.6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占地方财政收入的87.7%。从四大税种看,增值税增长7.9%,营业税增长15.5%,企业所得税增长45.6%,个人所得税增长53.2%。公共财政支出25.5亿元,增长18.1%。其中,民生支出18.9亿元,增长20.7%,占全县财政支出的74.2%。国地税收入完成11.9亿元,同比增长14.6%。其中,国税收入2.8亿元,增长15.7%;地税收入9.1亿元,增长14.2%。 金融业形势良好。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19.04亿元,比年初增加27.81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176.85亿元,比年初增加25.95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08.22亿元,比年初增11.9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58.92亿元,比年初增加4.21亿元;中长期贷款39.09亿元,比年初增加7.92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比为49.41%。 七、文化、旅游 文化艺术繁荣发展。成功举办了第七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第十届阳都之夏广场文化艺术节等大型系列文化活动。农村电影放映实现了数字化放映,保证了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要求,实现放映6864场次。今年末,拥有各种群众文化机构3处,博物馆2处,民办博物馆1处,公共图书馆1处,藏书12万册。境内现已查明的田野古文化遗存有31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17个点,市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7处。沂南县馆藏的文物39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22件。 旅游业较快增长。年末全县实有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13家,其中AAAA级旅游景区4家,AAA级旅游景区4家,AA级旅游景区5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7家;旅行社12家;星级酒店3家,其中四星级酒店1家,三星级酒店1家;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1处,省级旅游强乡镇4处,省级旅游特色村6处。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20万人次,同比增长3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亿元,同比增长34%。 八、教育、科技、卫生、体育 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共招收小学生14941人,初中新生8017人,招收高一新生4501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全部达到100%。全县普通高中在校生15376人,初中在校生25679人,小学在校学生58083人。 科技事业取得较大进步。全年获得市科技进步奖6项,市专利奖5项;评选县专利奖38项;组织市级科技成果鉴定3项,县级2项;全县全年专利申请量为344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32件;发明专利授权量为53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家,复审2家;成功认定沂南电动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成为今年全国仅有的10家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之一。 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2014年末,全县公立医疗卫生机构36处,其中: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心理康复医院、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各1处,专科疾病防治所2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处,乡镇卫生院24处;民营医疗机构5处;厂矿医院1处;门诊部4处;诊所、医务室30处。全县拥有病床3385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656人。全县有76.14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年累计补偿437.78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 体育事业发展壮大。一年来,先后为9个乡镇广场,249个村居、社区广场配备了健身器材。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县体育人口由2011年的15万增加到40万,大大提高了全县人民的幸福指数。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和组织建设,我县运动员朱靖宇在今年的仁川亚运会喜获多向飞碟金牌,成为临沂历史上首位亚运会冠军。承办了国家级大型赛事——全国围棋甲级联赛“沂蒙红色影视基地专场”。全县共有体彩销售网点43个、终端机44台,体彩销量首次突破3000余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5%。 九、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2014年末,全县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9平方公里,比去年增加了2.5平方公里。财政总投入3亿元左右。实施了澳柯玛大道东段、沂河右岸滨河大道等八条道路工程,以及东湖湿地公园一期提升、汶河湿地公园绿化工程等。新增道路长度2.59公里、道路面积91.28万平方米、建成区新增绿地面积9.59公顷、铺设雨水管网20.79公里、污水管网23.06公里、安装路灯1448盏。今年小城镇建设基础设施投资6.5亿元,46个在建社区建设项目全部实施“五项”工程,有效提升了我县生态文明社区建设水平,在建农村住房6040户,850户危房改造任务正在实施。落实抓好县城市政道路建设与绿化提升工程、市政公用设施配套工程、片区开发建设工程,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十、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2014年,全县累计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7起均为营运性交通事故,死亡8人,受伤3人,经济损失4.1万元。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经济损失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53.3%、11.1%、50%和40.3%。 十一、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19元,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11577元,增长12.7%。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94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8110人,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以内。全年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11.2亿元,比上年增收2.8亿元,增长33%。全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53万人、1.5万人、91万人、3.7万人、6.35万人、2.56万人、49.1万人。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稳步发展。全年共组织各类培训5235人,其中农村劳动力培训4600人;组织职业技能鉴定1600人,发放职业资格证书1300份。劳动争议仲裁进一步完善,全年受理并结案各类劳动争议案件117起。 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全县共有城乡低保对象4.2万人,其中城市低保对象0.3万人,农村低保对象3.9万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370元、每人每年2600元。全县拥有敬老院15处,床位3303张;农村五保对象3535人,其中,集中供养529人、分散供养3006人,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4200元和3000元。分别为111名孤儿和8名社会散居“三无”人员发放基本生活费90万元和4.5万元。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59人次。 注:1.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起点标准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统计的起点标准为500万元。 2.全县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 RAG-ES | 2024-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