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洲白族古建筑群

喜洲白族古建筑群

共 1535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2:04

历史沿革

距今3700年前,苍山白云峰麓就留存有新石器时期半穴居。到了汉代在大理设叶榆县,就有汉官来到大理,从喜洲弘圭山墓地中出土的三国墓和喜洲镇凤阳村南和庆洞出土的晋墓,汉以后就有一部分汉官到此,喜洲历史悠久。
隋代,史万岁曾驻师于此,故名“史城”。
唐代南诏时,蒙归义袭破咩逻皮,取大厘城,此时喜洲又命名大厘城。
南诏统一六诏后,把阳苴咩城、邓川、大厘城视为同等重要,苦心经营。
明正统九年(1444年),曾在喜洲建有的城池已毁没。从南诏、大理国直至元明清喜洲曾建有许多庙宇,“梵宇三千连碧海,招提八百向林青。”“茄蓝殿阁三千堂,兰若宫室八百谷。”喜洲一地寺庙较多,历史上喜洲是大理地区的重要城镇。喜洲白族民居遗留的多是明清以来保存下来的。
1919年,建严子珍大院。

建筑格局

喜洲白族古建筑群有杨源大院、赵廷俊大院、张仕锃大院、杨士云家的“七尺书楼”、张若畴家等。其建筑比明代建筑有很大发展,房屋增高,重视外观的装饰,特别对门楼和堂屋门窗的装饰,门窗雕刻精致。“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院落增多。出现“大出厦,宽走廊”的造型。石基用石条砌筑,院落铺设方形石板。整院宽敞明亮。还有一进四院的深宅大院。
喜洲白族古建筑群有几大特点:单檐硬山顶,两层楼,石脚用青石垒砌,采用五柱落地,山墙、檐墙用夯土或土坯垒砌,椽子上覆盖一层篾笆编制的“房衣”,在瓦上填上背泥,再上铺板瓦、筒瓦。用石条砌台阶,屋内用六角方砖铺地,院落窄小。外观古朴笨重。
喜洲白族古建筑群

主要建筑

赵廷俊大院

赵廷俊大院为“一进四院五重堂”的建筑格局。这座住宅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大门飞檐斗拱气派,已毁。

张仕锃大院

张仕锃大院是张仕锃于清光绪年间所建。由三座大院组成,其中两座是“四合五天井”,一院是“三方一照壁”。三院互不相通,各设门道,进大门后有一道门巷与各院门相连。大门曾建有牌坊形门,门上有“赐进士”匾额,门边有一对石雕大印,显示其权威。天井方形宽大,用青石铺就,堂屋门刻有鳞毛花卉,工艺精致美观。

严子珍大院

严子珍大院是喜洲民族资本家所建。大院占地约2478平方米,建筑面积3066平方米。由四大院落组成,两院为“三方一照壁”,另两院为“四合五天井”。四个院落相通以“六合同春”和“走马串角楼”连成一体。大门称“大夫第”,二门称“司马第”,进二门的山墙上镶“书香世美”的石屏,大门为砖石结构,飞檐斗翘,均有泥塑、彩绘、石刻图案,很有气派。二门上砌拱圈,配几扇黑漆木方门。天井,走廊地面用青石板铺成,石板上线刻许多图案。到了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引进现代建筑风格,在院落群的东南角建了一幢西式别墅,形成中西合璧的格局。

历史文化

保护措施

2001年06月25日,喜洲白族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保护范围:杨、董、严三家大院及围墙外三尺滴水、七尺巷道。建筑控制地带,东以沙村的城北为界,南以城南大路为界,西以大理二中为界,北以惠济河为界。

文物价值

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既保留中国古代的民族特色,又有近现代的和外来的特色。从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看大理的社会发展,看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对研究民居建筑的科学性、艺术性、及民俗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旅游信息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