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室

共 1792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0:40

历史沿革

唐文德元年(888年),名山室始建,原称高盖名山院。
五代后唐天成年间,闽王王延钧赐名“名山室”。
民国十五年(1926年),重修。
2013年,通庙公路竣工,同年10月,名山室山门石碑坊落成。
2019年,福州市委、市政府召开福州古厝保护工作部署会,将永泰名山室安防消防工程纳入20项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作中。
名山室

建筑格局

名山室坐南向北,依岩洞架木结构,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石室分为东室和西室两部分,所谓“东室”,由灵龟洞、仙君殿(名山室正殿,后部有石洞)、麒麟洞等组成。所谓“西室”,由金水洞(血盆洞)、玄帝洞、观音洞、雷公洞、玄帝洞、慈航洞等组成。诸岩洞散落在同一侧峭壁内,洞口基本朝北。以宋代木构、男观音像、石窟造像、宋元古道和优美的自然景观闻名。
名山室

主要建筑

仙君殿

仙君殿为名山室正殿,坐南朝北。正殿跨越洞内外,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11米),穿斗式木构架,单坡顶。大殿前侧置钟鼓楼,门亭飞檐翘角,大门楷书“名山室”。大门前侧有一座面阔三间、重檐歇山顶的飞升阁。殿内尚存宋崇宁二年(1103年)僧晓明为自身和父亲延寿和超荐亡母而施舍的石佛座,以及元大德年间的香炉。正殿后侧隐于岩洞内,洞内供奉四尊宗师雕像。仙君殿及其附属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现主体结构为民国年间重建。

灵龟洞

灵龟洞位于仙君殿右侧,洞壁浮雕一组,为高约2米、宽10余米的石窟造像。造像为浅浮雕,分宋、元两期。宋代雕刻残存“华严三圣”像的大象头部及象鼻等。元代雕刻当是凿在“华严三圣”像磨损之后,有“萨埵那太子舍生饲虎”“太子宣言”“鹿野苑说法”“天人赞鹤”“石佛浮江”等佛教故事系列造像,其中相传为元代民间信奉的“白莲菜”的“莲社七祖”造像,较为罕见。整体构图较为散乱,造型简朴,当出自民间工匠之手。这组群像是大约创作于14世纪的造像,是中国仅存的一处白莲教摩崖造像遗迹,填补了中国白莲教研究的空白。洞内还有佛龛、石观音、石香炉。名山室佛教故事摩崖造像是研究福建宗教传播和石窟艺术的珍贵实物。

金水洞

金水洞又称血盆洞,位于仙君殿左侧数十米。昔时因石壁上渗出红色的水,故有此两种名称。金水洞坐东向西,宽8.4米,深15.9米,高9米。洞内有一座祖师殿,亭式建筑,六根瓜棱形石梭柱支撑屋顶。面阔一间,进深三柱,抬梁式木构架,九脊顶,斗拱形制与华林寺大殿结构相似,其木构件不腐不朽,成为福建省尚存的4处宋代木构之一。殿内石佛须弥座束腰镌有“祟宁二年二月十一日”等文字。

观音洞

观音洞位于金水洞左上侧。洞中刻有宋代男身观音像,道教称其为“慈航天尊”,中国仅存的两尊,观音像高约1米,眉目清秀,祥和端庄,上身前倾,双手交叉放在像前的石案上;屈膝坐于基座上,足下各蹬一小莲花。1997年6月,为防止被盗窃,观音石雕与石香炉从观音洞移至东室灵龟洞存放。男观音石雕像为名山室五大奇观之一,其年代有的说雕刻于宋代,有的说为元代,但从造型及像前香炉题刻推断,疑与石香炉同时雕制,即雕刻于元代至顺庚午(1330年)。现观音洞内的石观音为复制品。

历史文化

文物价值

名山室以宋代木构、男观音像、石窟造像、宋元古道闻名,是研究古代建筑史、福建宗教传播和石窟艺术的珍贵实物遗存,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文物保护

1987年,名山室被永泰县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名山室被福建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名山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东至名山室悬崖边小路,西至书斋楼旧址(上室坪)岩边105米,南至室顶南面横路,北至山脚公路。

旅游信息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