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镇
地名由来:巴马镇因镇政府驻巴马镇而得名。
2021年10月,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2021年淘宝镇名单,巴马镇榜上有名。
2020年9月,阿里研究院公布2020年淘宝镇,巴马镇榜上有名。
2020年4月,巴马镇被命名为首批广西民营经济示范乡镇。
巴马镇位于巴马瑶族自治县中部,系县委、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全县物资集散地和唯一的建制镇。全镇占地面积247平方公里,共辖14个村186个自然屯285个村民小组及4个社区105个小区,总人口6万多人,境内聚居壮、汉、瑶、仫佬、毛南等五个民族。全镇耕地面积13153亩,农民人均耕地0.46亩。
巴马镇区位优势独特,矿产资源丰富,长寿资源得天独厚。巴马镇是桂西东兰、巴马、凤山三县的交通枢纽, 国道 323线贯穿镇境,距南宁251公里,东与大化县交界,南邻那桃乡,西与甲篆、燕洞、西山乡交界,北靠凤凰乡。 著名的岩滩水库库区水面延伸至镇城下,航道上可抵贵州,下可达港澳,水面交通十分便利,城镇建设发展迅猛,通讯发达,电力充足,风景优美,发展一、二、三产业潜力很大,是投资经商建项目的最佳位置。巴马镇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其中辉绿岩、钛、猛、铜、矿泉水和金矿已成为该镇的六大矿产,这些矿藏都在近县城 3公里以内,并都已实现“三通一平”,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全县有百岁以上老人82人,其中在巴马镇居住的就有21人。长寿老人常饮食的火麻液、黄珍珠玉米、茶油、竹豆、饭豆、长寿粉丝等食品十分丰富。长寿食品中格嘉王、格嘉糊、格嘉香酥 、三蛇蛤蚧洒、蛤蚧大力神等远近闻名,特别是巴马香猪,远销广东、香港等地,已被国家审定为 “中国香猪之乡”。目前,该镇境内投资兴建的矿产品和长寿系列产品加工厂已近20家。
巴马镇经济建设快速健康发展,教育事业不断进步。二○○二年全镇农业总产值8816万元(粮食总产量1.1万吨),非公企业及个体私营企业(1989家,从业人员6843人)营业收入32733.45万元,总产值达21827.73万元,实现利润1474.55万元,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达1564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每年3600多万元。财政收入576.6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26元。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盛产水稻、瓜果、鱼类、香猪、木材等。主要工业有水泥、制糖、建材、淀粉、长寿食品、香猪加工等行业。全镇共有学校61所,在校学生6376人,在职中小学教师542人。
巴马镇这块美丽的土地养育着一方团结的民族,干群齐心,社会稳定,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巴马镇的区位优势正日益凸显出来。
历史沿革:
明嘉靖七年(1528年),置岜马土巡检司治今镇,隶田州,后废。
清朝,今巴马属地分属思恩、庆远2府和白色直隶厅。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冬,置万冈县,治定马乡巴马圩,属白色行政监督区,辖定马、盘阳两乡。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4月,改属第十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月,改属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6月,改属第十二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1日,万冈县解放,治巴马,属百色专区。
1953年4月23日,万冈县撤销,镇域归属东兰县第九区。
1955年9月21日,设立巴马瑶族自治县,治巴马街,属桂西族自治区百色专区。
1956年3月2日,巴马瑶族自治县改属桂西僮族自治州百色地区。
1958年,巴马瑶族自治县改属百色专区,下辖9个公社,镇域设红旗公社。
1962年,镇域属城关公社。
1964年,巴马瑶族自治县下辖8个区、1个镇、109个公社。
1965年5月18日,巴马瑶族自治县改属河池专区。
1971年,改属河池地区;次年7月,从城关公社划出巴马、巴发、巴廖、设长4个大队建立巴马镇。
2002年,巴马瑶族自治县改隶河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