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文庙

定州文庙

共 4160字,需浏览 9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定州文庙
唐大中末年(约857~858年),定州帅卢简求废佛寺创修文庙。定州文庙始建。
唐天佑十三年(916年)七月十九日始,北平王、义武军节度使对定州文庙进行扩修;天佑十五年(918年),扩修完工,文庙已有正殿、三礼堂、斋院、学院、讲书堂等建筑,学院和讲书堂的创建使定州文庙庙学建设初具雏形。
北宋皇佑元年(1049年),定州知州拓修定州文庙,形成了前庙后学的格局,定州官学正式成立。
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时任定州军州事在文庙西为韩琦立庙塑像,是为韩魏公祠。
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定州知州于中山后圃偶获,移至文庙正殿之后,并建“雪浪斋”。
金末元初,定州文庙因战乱“焚毁殆尽,荒基零础,仅存故物”;“庙仅存,而其田尽没矣”。
元至元年间,中山知府齐询于“籍城地塍三百五十七亩有奇,岁入租于学”,于是“庙祀始有供,学宫弟子有给焉”,文庙的祭祀活动和教学活动才稍有恢复。
元大德五年(1301年),监府总都秃鲁迷失、同知僧奴等用学租买砖瓦,修建了考斋十楹;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颁旨加孔子“大成”之号,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为表尊崇和免于风雨侵蚀圣旨碑。
元延佑六年(1319年),中山府监府别理燮劢等割俸征工,在文庙内建加号碑楼。
元元统二年(1334年),定州文庙师儒张从先立郕国公(宗圣曾子)和沂国公(述圣子思)塑像,为“东西列序,冕服南向”;周源出资对圣殿(大成殿)进行维修。
元至正八年(1348年),中山知府石郁维修文庙;至正十二年(1352年),中山府监府大公增设文庙两庑祭祀礼器。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知州项昌铭对讲堂(明伦堂)进行扩建,建“正堂其楹六,辟肄习之地,其斋四,爨有厨,膳有室”。
明宣德十年(1435年),训导黄宪建文昌宫。
明正统九年(1444年),州牧许让增修定州文庙。
明天顺七年(1463年),州牧邱俊增修定州文庙。
明成化七年(1471年),知州韩文“首建大成殿五楹,斗拱井藻丹碧辉炫;次建两庑,曲廊四十有二间,内外宏敞,阶所端邃;又次筑墉以缭之,中塑圣贤像,并祭品供具;又以其余力修饬讲堂、斋庐、庖鼎、廪馔之处”。到成化十三年(1477年),维修工程完工,是定州文庙维修史上较大的几次维修之一;成化二十年(1484年),因韩魏公祠“岁久祠坏”,知州裴泰将其改建于文庙东侧,改建后的韩魏公祠“为堂四楹,高亢疏达”;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又以“学居庙后非制,增市学地,改建明伦堂于庙之西北隅,复修饰诸廨舍”。经过裴泰的增市学地和文庙的西延,文庙格局由韩琦时的“前庙后学”变为“东庙西学”,为后来东、中、西三院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州牧官贤建玩玉亭,与雪浪斋相对,后改称仰苏亭。
明正德二年(1507年),定州府推官署州事邵廷瑗辟庙后路;正德十四年(1519年),州牧王琼移苏公祠于众春园;正德十五年(1520年),州牧倪玑“市地扩令方正,建讲堂于明伦堂后,葺诸号舍”。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知州王诏复修明伦堂;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府判署州事邢化辟庙前路;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署州事林德复建照墙。
明万历六年(1578年),州牧王录因丹墀大洼,“辇工墁基,筑高尺许,周围凡三十余丈”,并新凿泮池,夹道植桧树,通神路,还对名宦祠、乡贤祠、启圣祠、棂星门、戟门、明伦堂等进行维修,重建敬一亭、雪浪亭;万历七年(1579年),维修工程完工,共维修建筑100间。万历十四年(1586年),知州唐祥兴改祀韩魏公于城东北隅的众春园;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建禹门、夺锦坊于仪门外;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州牧张邦贵改讲堂为尊经阁;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复建魁星阁,另在文庙南立坊三座,东为泮宫坊,西为育贤坊,前为声教上达坊;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定州州牧宋子质增修殿庑。万历年间,定州文庙已达到兴建以来面积最大、建筑规制最完备、建筑物最多的时期,基本上可分为东、中、西、北四个相邻的院落。中院为文庙主院,为祭祀区,主要建筑有大成殿、东西两庑、戟门、名宦祠、乡贤祠、棂星门、泮池、照壁。东院也为祭祀区,主要建筑为启圣祠(即崇圣祠)、文昌祠。西院为学校区,主要建筑有敬一亭、尊经阁、明伦堂、仪门、大门。北院主要建筑有雪浪斋、雪浪亭、玩玉亭。
明末,定州文庙因战乱,除部分树木得以幸免外,建筑多化为灰烬。
清顺治二年(1645年),州牧邱万化修复正殿(大成殿);顺治十年(1653年),署州事陈本厚修复两庑及戟门。
清康熙七年(1668年),州牧董大信修复棂星门。至此,文庙祭祀区的几座主要建筑大成殿、东西两庑、戟门、棂星门复建完成。康熙十一年(1672年),州牧黄开运重修东西两坊,将雪浪斋列为“定州八景之一;康熙十二年(1673年),捐金倡修文昌阁;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州牧韩逢庥督修明伦堂;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定州文庙维修大成殿,大成殿“万世师表”匾额上方木檩处的刻维修铭文。
清雍正二年(1724年),文庙内建忠义孝悌祠;雍正三年(1725年),建名宦祠;雍正八年(1730年),州牧王大年将康熙年间黄开运重建的泮宫、育贤两坊拆除,重建两坊——前为“仰之弥高”,后为“宫墙万仞”,以“内外照于日月,用以宣畅士风,固一举目可得”;雍正十年(1732年),修崇圣祠;雍正十一年(1733年)修棂星门,为六柱五门式。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秋,知州沈鸣皋捐俸倡修,修正殿(大成殿)五楹,扩建并增高两庑,加固泮池垣墉,落架重修明伦堂等。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州牧秦学溥倡众重修;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知州郭守璞对文庙进行维修,设学道门。
道光州志《文庙图》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知州宝琳捐制文庙祭器,并恢复中断多年的文庙祭孔乐舞;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知州宝琳对文庙修整,在原址重建崇圣宫(即崇圣祠)和文昌阁,此次大修是定州文庙历次维修中范围最广、最彻底的一次。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宝琳将原位于衙署东面的节孝祠移至文庙棂星门之左,礼门之外。
清咸丰元年(1851年),知州宝琳在定州文庙内增补新柏,成活398棵
清宣统元年(1909年)年,庙学制度废除,定州文庙官学取消。
民国三年(1914年),定县县长孙发绪将儒学旧房舍辟做女子教室,创办县立女子高等小学,位置相当于道光时文庙的西院和北院,后为冀中职业学院占用。而文庙中院、东院和南院的节孝祠作为祭祀区仍然保留。
民国十二年(1923年),时任定县知事的何其章重修文庙大成殿等建筑,并彩绘。
1959年,定州文庙中院被辟为定县地志博物馆,大成殿、东西庑、名宦祠、乡贤祠用作文物展室,东院为博物馆办公区,中院、东院和南院节孝祠的保护工作由博物馆负责。
1988~2007年,定州文庙多次维修,除明伦堂外,文庙建筑基本保持着清道光时的建筑格局。

建筑格局

定州文庙占地12629.4平方米,面积仅约为道光时期的二分之一,分南北两部分,北院坐北朝南,有东、西、中三个相邻的院落,建筑布局为中轴式。东院主要建筑为崇圣祠与魁星阁;中院为大成殿、东庑、西庑、戟门、名宦祠、乡贤祠、棂星门;西院为明伦堂、大门、仪门。南院坐南朝北,为四合院式的节孝祠。定州文庙共有单体建筑32座,殿宇楼阁厅堂等135间。
文庙

主要建筑

文物遗存

历史文化

年代考证

定州文庙始建于唐大中二年(848年),所依据的是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修的《直隶定州志》中刊载的两篇碑文,即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定州知州沈鸣皋的《重修文庙记》和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定州知州郭守璞的《重修文庙碑记》,均记载定州文庙创建于唐大中二年(848年)。而同书刊载的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韩琦《重修儒学记》则记:……又四年(庆历八年,1048年),琦忝命来守。未几仲秋之上丁,始躬行释奠礼于夫子之庙,阅旧记,始于大中末州帅卢公简求,以庙本会昌所废天祐佛祠,其制犹若浮屠氏所居,乃更而大之……。”唐大中为唐宣宗年号,从847年到860年,共历13年,所以“大中末”不可能是“二年”。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由安阳县令黄邦宁根据明万历年间昼锦堂藏本重新校刊的《安阳文集》中亦收入韩文,题目改作《定州新建州学记》,但内容基本一致,也记载定州文庙创建于“唐大中末年”。任职定州是在大中十一至十二年:“(大中)十一年,迁检校工部尚书、定州刺史……等使。十三年,检校刑部尚书……”,所以卢简求废天祐寺建文庙的时间只能是大中十一年(857年)或十二年(858年)。

历史人物

文物价值

定州文庙是河北省保存最大,建筑格局保持最为完整的孔庙古建筑群,它的兴建和延续为研究定州历史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文物保护

1982年7月23日,定州文庙被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维修南院节孝祠。
1992年,按照山东曲阜孔庙的形式恢复大成殿内塑像。
1993年,维修魁星阁。
1995年,按照清道光二十九年的格局复建棂星门。
定州文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碑
1998年,维修东、西官厅。
2001年,维修西庑。
2004年,维修崇圣祠。
2005年,维修名宦祠、乡贤祠,
2006年,按清道光时期的格局恢复戟门。
2007年,维修东庑。
2013年5月3日,定州文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定州文庙位于河北省定州市刀枪街1号。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