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镇
地名由来:因地处县驻地西侧,凯江河畔的小平坝上,故名。
2020年12月,四川省文明委授予西平镇第五届四川省文明村镇称号。
2014年7月,西平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西平镇,清康熙元年(1662)建寺庙,名盘龙寺。后渐具集市之规模,康熙十年兴场,因寺内有一观音像,名观音场。清时镇区内观音场设星日乡,建材驿设亢金乡。西平镇地处县西部边缘,西南与凯河镇、中江县石安镇。朝中乡毗邻,东接古井镇,北连乐安镇,场镇地理坐标北纬21o21’,东经104o41’。
2001年,全镇总面积77.31平方公里,场镇面积2.5平方公里。镇辖36个行政村,2个场镇居民委员会。2001年,全镇总人口55235人,16974户。少数民族2个,共60余人。有土地面积3171公顷,耕地3171公顷,人均占有土地0.95亩。主要河流1条,凯江河最大,在辖区内全长10余公里。有旅游景点1个。植被面积4533公顷,森林面积444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8%。地貌为浅丘,凯江穿境而过,届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年平均气16.7℃。年平均无箱期283天,年平均降水量882.2毫米,年平均日照1376小时。
历史沿革:
西平镇古名“观音场”。
明末清初,由于兵患、天灾、瘟疫等原因,致使四川地区人口锐减,“千里良田,无一耕种之人”。
西平地区和四川一样,“终日虎豹逐鹿”,百里难见一个行人。
直到顺治末年,才有移民迁入。
清初,三台县境设4路28乡。
今西平镇的历史渊源主要来自西路星日乡(驻观音场)、西路亢金乡(驻建林驿)两支。
明洪武年间(1383),在建林寺建古道驿站,名建林驿。
后渐形成集市,清末民初仍为亢金乡驻地。
西平西平(2张)清康熙元年(1662年),在今西平场镇建寺庙,名盘龙寺。
康熙十一年(1672年)盘龙寺兴场,兴场时已有500户居民,主要是来自福建、广东、湖广(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的移民。
因盘龙寺中有观音塑像,故得名“观音场”;兴场以后逐渐扩建的“十字”形老街,占地约1平方公里。
清末民初仍属星日乡(驻观音场)。
清嘉庆五年(1800年),清政府地方官兵,为镇压白莲教冉文俦等农民起义,指定在观音场兴役建仓,把三台、中江两县粮草储藏这里,平乱后,乡人将守护粮仓的粮台连缀,修成了城墙。
因而西平城墙有两个不同特点:一是四方大门(除南门外),均附有小门,大门用于进车、小门用于行人。
故叫做大东门、小东门,大西门、小西门,四门方向与实际方向相错90度,面北的门叫东门;面南的门叫西门。
小东门亦称环碧门,于清嘉庆八年整修,嘉庆九年(1804年)补修。
老城中的观音寺念佛楼、城墙及城门楼洞,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九年,川战迭起,各地加强团练组织,分上、下乡团练,设办事处。
星日上乡团练驻观音场,星日下乡团练驻万安寺(今万安镇);亢金乡团练驻建林驿。
民国十四年(1925年),改团练为团甲,设甲公所。
设星日乡观音场团甲、亢金乡建林驿团甲。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以团甲设立联保,设有观音联保、建林联保。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建三台县国民政府第四区,驻观音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奉行“新县制”,改联保为乡,设观音乡、建林乡。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观音场仍为区所驻在地。
1951年,土改完成,进行民主建政,仍设观音乡、建林乡。
并从建林分设朱君乡,因驻地朱真(君)庙而得名;从观音乡分设狮王乡,因驻地狮王庙而得名,分设鹅落乡,因境内鹅落山而得名,分设庙嘴乡(今凯河镇),因驻地白庙嘴而得名,分设金龟乡(今跃进镇),因驻地金龟寺而得名。
1956年3月,观音乡改名西平乡,因位于县城西部,且处于凯江冲击平坝上而得名。
6月撤销朱君、庙嘴乡。
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时期,分别建立西平、建林、狮王、鹅落、金龟公社;1960年,恢复庙嘴公社、朱君公社;鹅落改为峨山公社。
1967年,金龟更名跃进公社、庙嘴更名凯河公社。
属西平区。
1984年3月,各公社分别复名西平乡、狮王乡、建林乡、峨山乡、凯河乡、跃进乡。
1985年,西平建为西平镇。
1992年9月,撤区并乡建西平镇,辖原西平区的西平镇、峨山乡、朱君乡、建林乡、狮王乡。
凯河、跃进、上新乡合并成立凯河镇。
2000年,上新划出单列为上新乡。
2017年,撤销凯河镇,原凯河乡并入西平镇,原跃进乡设立跃进镇。
2019年12月25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撤销跃进镇和上新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西平镇管辖,西平镇人民政府驻广东街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