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写作 12 小时,我总结了一个公式.
共 1673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2-03-01 17:15
你好,我是林骥。
A、知悉目标(①以终为始,②积极主动)
2022 年第 9 周,我的目标完成情况如下:
每天深度学习的时间变化如下:
这周我开始看一本新书:《精进3》,之前看过采铜老师写的《精进》和《精进2》,感觉对自己的成长很有帮助和启发。
「精」是精益求精,「进」是开拓进取,「精」是「进」的基石,「进」是「精」的跃升。
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态位」,明确一个精进的方向,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未必需要很聪明,这一生也能过得很好。
这本书总共有 8 章,主题分别是:训练专注、认知负荷、内在动机、习得智慧、知识体系、学习法则、高效行动、思考工具,都是我比较感兴趣的主题。
我计划每天阅读 1 章,并在每天的复盘总结中写下自己的读书思考。
另外,我继续每天听 2 本书的精华解读:
有读者问:每天听两本书听得完吗?
事实上,我在得到 App 上用 2.5 倍速播放,不到 30 分钟就能听完 2 本书的精华解读,反而是思考输出比较耗费时间和精力。
对于我认为比较好的书,我会反复多听几遍,比如《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我听了 3 遍,仍然感觉意犹未尽,去网上查询季羡林的背景资料,知道了一些他与儿子之间的恩恩怨怨。
我在跟爱人聊天的时候,也谈到了季羡林的人生。我非常佩服季羡林的学术成就,但是我并不想要像季羡林那样的生活——对妻子缺少关爱,对儿女缺少照顾。
B、行为分析(③要事优先,④双赢思维)
这一周我累计用心写作 12 个小时以上,总结了一个公式:
用心写作 = 深度学习 80% + 实践输出 20%
因为用心写作的价值,在于给读者提供有用或有趣的信息,而这些信息 80% 是通过深度学习得来的。
但是按照「二八法则」,实践输出虽然只占用 20% 的时间,但是却能产生 80% 的效果。
深度学习是为了获得「知」,而实践输出就是「行」,两者结合起来就是「知行合一」,可以分成 5 个层次:
1、用眼观察/用耳倾听
2、用脑思考/用心体会
3、用嘴说话/语言表达
4、用笔写作/键盘打字
5、用手去做/实践练习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用眼观察,或者用耳倾听,或者眼耳并用,是获取新知的一种有效途径。
有时候,我会用手机打开电子书,同时戴上耳机,一边看书,一边听机器人朗读的声音,这样可以提升我学习的专注力。
在深度学习的时候,用脑思考,或者用心体会,这属于一种高级的思考。
用嘴说话,或者语言表达,是一种更高级的思考,因为需要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并表达出来。
用笔写作,或者键盘打字,是一种更更高级的思考,因为把想法或思考变成文字以后,就可以反复打磨,让思考变得更加精确和深入。
按照模型或框架去写,是一种更更更高级的思考,因为这样可以让思考符合「MECE法则」,也就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让思考更加科学全面,避免出现遗漏。
用手去做,或者实践练习,这比思考更高一级,因为经过反复实践和刻意练习,形成一种肌肉的记忆和条件的反射,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那么就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C、合手感恩(⑤知彼解己,⑥统合综效)
感恩我的爱人,给了我很多关爱和支持,她经常关心我、体谅我和照顾我。
最近,我的工作和学习压力都比较大,连续出差好几天,碰巧又要参加「给管理者的沟通训练营」的学习,还要答题和写作业。
有一天,我在外地出差,晚上加班到 23 点多,等回到宾馆的时候,已经没有精力继续深度学习了。因为打乱了作息的规律,所以精神状态不大好。
出差回到家之后,在爱人的细心照顾下,我的精力逐渐得以恢复。
在我的每天复盘总结中,我的爱人经常会出现在「合手感恩」这个模块,可见她为我付出了很多。
D、一个闭环(⑦不断更新,⑧数据赋能)
2022 年第 9 周,我平均每天赋能 10.3 分,平均起床时间是 5 点 16 分,平均睡眠时间是 22 点 41 分,我希望第 10 周能调整到 22 点 30 分之前睡觉。
各类时间占比和关键指标评分如下:
2022 年第 10 周,我的行动计划如下:
(1)深度学习:16 小时
(2)用心写作:10 小时
(3)健身运动:12 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