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子龙 Zilong Jiang
人物经历
蒋子龙
1960年,天津锻铸件厂工人,同年参军,考入海军制图训练学校。
1960-1962,毕业后任制图员,业余为部队文艺宣传队编写节目,锻炼了写作能力。
1962-1965,海军184部队战士。
1965年,根据部队生活经历,创作第一篇短篇小说《新站长》。同年复员回原厂。
1965-1974,天津重型机器厂厂长办公室秘书,代理车间主任。
蒋子龙
1982-1985,天津市作协专业作家、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副主席。1985-1987,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天津市作协副主席、党组成员,市文联副主席。
1987-1988,《天津文学》主编。
1988-1991,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天津市作协主席、党组成员,《天津文学》主编。
1991-1996,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天津市作协主席、党组成员。
1996-2001,中国作协第五届副主席,天津市作协主席、党组成员,全国作协第六届副主席。
2006年11月第七届全国作代会上当选为全国作协第七届副主席。
2021年10月,受聘于天津工业大学,担任人文学院院长、蒋子龙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
个人生活
蒋子龙
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经历使蒋子龙的作品具有高度精炼的优点,在他的短篇和中篇小说里浓缩了丰富的生活内容和复杂的矛盾冲突。他善于抓住事件的主要矛盾与问题的关键,从而紧凑地展开,详略得当,结构严谨。他也擅长抓住人物的最有代表性的性格言行。蒋子龙是一个高明的故事讲述者,情节曲折、构思新颖、结构缜密、语言独特。他作品中多层次的艺术结构让读者在欣赏中体会其主题并产生共鸣,目的是催动读者精神上的觉醒,而不是用粉饰太平来哄骗读者。
蒋子龙早期的创作致力于形象的塑造。他以雄放刚健的风格,把改革者的个性心理、精神风貌以及他们为现代化建设进行的可歌可泣的奋斗表现得极具感染力。乔光朴、车蓬宽、牛宏、武耕新等强者群像在他的小说世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阴错阳差》开始,蒋子龙把思考视点投入到人物性格与历史文化的碰撞上,力图从现实的中表现人的心理奥秘,从而描绘出一个立体的全景社会,显示出强烈的批判意向,笔墨愈见沉着老辣。
蒋子龙“又臭又硬”的性格在文坛是有名的,他的侠气仗义也是中屈指可数的。当他几杯老酒下肚,仰脖挺胸和弟兄们论英雄时,偶尔也会顺带着夸夸在场的“美女”们。赶上"我"这等“粗暴”的女性不识抬举,就会以“我曾是美女,现在得加‘迟暮’,你虽堪称英雄,"我"看也得加上‘过气’。”此时老蒋就会爽气地摆出好男不和女斗的姿态,振臂举杯:“来,过气英雄敬迟暮美女一杯!”然后难得一笑,笑得很豪气,很有感染力,那种“英雄气概”在笑声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蒋子龙
蒋子龙不是个会“顺应形势”的人,强扭的事他肯定以强还强,“出言不逊”,但为了难以拒绝的朋友之托,他却可以东奔西跑、竭尽全力。有一个研讨会"我"赶巧坐在蒋子龙旁边,听评论家们搜肠刮肚“挤”出些言不由衷、自己说出口都有点不好意思的发言。蒋子龙对"我"说:你不是姓胡吗?看来,这个会的报道你得“胡编”了。
会上主持人几次请蒋子龙发言,"我"在一边幸灾乐祸:老蒋,你好歹也是中国作协副主席,这种会的发言可看水平啦!蒋子龙面无表情,顺手写了一张纸条递给我:“我极少参加这样的会,这是浪费自己的生命陪别人过生日。下次倘再在这样的会上见到我,罚我请你吃饭。立此为据。”蒋子龙摘下眼镜写条儿,戴上眼镜发言,字字诚恳,句句真话,而绝无奉承之言辞。"我"从他字斟句酌的话语里,除了找到了此会的报道角度,还对他陡增一份敬意。
蒋子龙是那种能够调侃出轻松,也能创造出快乐的人。尤其熟人相聚,更是无拘无束。有一次大家看说手相,蒋子龙的手被拉来扯去,你一句我一句,凡看过的人都好生皱一阵眉头,但无论多好的视力,最终得出的结论都是十个簸箕,无一斗。大家都说这是异相!吹捧他:凡异相必是奇才!老蒋从人们手里夺回自己一只向东一只向西的手遗憾地说:“没斗就没斗,两个小拇指还不直顺。”
蒋子龙
隆冬的沈阳气温已达摄氏零下十几度。朋友捎话告诉他开了间小书店,想请他去搞“签字售书”。他连夜赶往沈阳,半夜下了火车,接站的人还没从暖被窝里钻出来,他只得在候车室里走着遛着直等到天亮。上午安排在一所大学与大学生对话,中午12点多话也没对完,下午1点又开始售书,紧张得连吃饭的时间也没安排。
赶到小书店门口早已挤满了人,崭新的柜台吱吱呀呀直往后退。小老板兄弟难为情地对蒋子龙说:“老师,您到外头签行不?我给您搬张桌子,别挤毁了新柜台。”这位“蒋大侠”子龙,凭着一股子“侠气”上了街。到天黑手僵人散方才醒悟:“好小子,我蒋子龙不如个柜台值钱!”他是该说的都说了该骂的都骂了,一个被冻得“瓷瓷实实”的蒋子龙匆匆离开沈阳,却把一份永恒的温暖留给朋友。从此小书店日日兴隆。
可以断定,只要能冲破蒋子龙那道“严肃”的防线,就能感觉到他的温暖。他其实挺幽默、挺可亲、也挺热心肠。
蒋子龙趣事一次,在美国洛杉矶中美作家联谊酒会上,美国诗人金斯伯格请蒋子龙猜个谜语,并说这个谜语20年来尚未有人破解。蒋子龙则声称自3岁以来尚未遇上猜不出的谜语。金斯伯格的谜语是:把一只2500克重的鸡装进一个只能装500克水的瓶子里,用什么方法把它拿出来。蒋子龙立刻答道:“你怎么放进去,我就怎么拿出来。”金斯伯格哈哈大笑,伸出大拇指说:“你是第一个猜出这个谜语的人。”
主要作品
参演电视剧
参演电影
短篇小说
蒋子龙
1979年发表《》,揭示了新时期经济改革中的种种矛盾,剖析了不同人物的复杂的灵魂,塑造了一位敢于向不正之风挑战、勇于承担革命重任,具有开拓精神的改革者的形象。作品较早地把注意力由揭露造成的创伤转向社会现实,表达了当时人民渴望变革的迫切要求,因而获得赞誉。
《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拜年》、《蛇神》、《子午流星》、《三个起重工》、《蒋子龙文集》(8卷)蒋子龙短篇小说集1980,中青出版社
中篇小说
《》(中、短篇小说集)1981,中青出版社
《》1981,百花出版社
通过几个不同性格的年轻人之间的爱情、友谊、信念的冲突,告诉人们青年只有投入到时代改革的洪流中,人生才有意义。
《》1985,中青出版社
记述农村经济改革遇到的困难和取得的成就。
《阴差阳错》
《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中、短篇小说集)1982,花城出版社
蒋子龙中篇小说集1982,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3,百花出版社
《蒋子龙选集(1—3册、中、短篇小说集)》1983,百花出版社
《拜年(中短篇小说集)》1984,上海文艺出版社
《蒋子龙集》1986,海峡出版社
长篇小说
《蛇神》1986,百花出版社
散文集
国外掠影,1983,百花出版社
过海日记,1983,文联出版社
其他作品
成名作《机电局长的一天》。
其作品题材重大,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风格刚健雄浑。
不惑文谈()1984,上海文艺出版社
蒋子龙创作精选集 1986,时代文艺出版社
蒋子龙代表作 1986,黄河出版社v
随笔集《人间世笔记》,作家出版社
出版图书
写作风格
独特视角
蒋子龙的写作风格是在创作中完善了一种思想体系,对生活有着自身独到的体会,善于从某种事件中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把自己与众不同的感受通过作品传导给读者。他曾创作出社会时代所特有的、意义深刻的人物形象,《乔厂长上任记》已被公认为新时期中国文学的一个里程碑。
蒋子龙认为,没有创作就没有作家。《》是一种厚积薄发。他的《人气》《空洞》等长篇也是如此。他写《空洞》,也是先有了生活的积累,有了触动才想到去写。真正的内容来自于生活的体悟、观察、糅合。他坦言,长篇写作要找源头,靠采访和积累。他的积累方式是“永远都在观察”,他幽默地说:“连头发梢和脚后跟都在观察。”他的潜心积累是随时随地的,想到某些闪现灵感的转瞬即逝的事情就立刻寻找纸笔记下来,他认为记录可以加深记忆。
追求新意
蒋子龙的作品风格总在追求新意。他说创造模式是作家的幸运。蒋子龙希望自己的风格有厚重感,也能有机智幽默的一面。每天晚上他都看《新时期文学本体论思潮》,这本书把这些年来东西方作家采用的各种文体拿来讨论,很难读,但也得读。“因为我对自己的表达方式感到很苦恼,要写的东西很多,每一部书的流泻方式应有所变化,却老不能让自己满意,所以就想了解20多年来作家如何变化自己。”
触及内心
蒋子龙
获奖记录
短篇《》《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及《拜年》分获1979、1980、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中篇《开拓者》《》及《》分获1980、1982、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2018年11月,入选。
2018年12月12日,文萃钱塘—弄潮杯2018年度人民文学奖颁奖典礼暨第二届杭州钱塘江文化节闭幕式在浙江杭州举行。蒋子龙被授予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贡献奖。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蒋子龙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改革文学”作家的代表。
2019年11月16日,作品《暗夜》获得第十八届百花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2021年12月,蒋子龙的《》入选作家出版社公布“2021年度好书”。
2022年11月,荣获第十二届丁玲文学奖(小说类成就奖)。
名人谈书
读书的妙处
古人是利用“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来读书,蒋子龙安排自己的读书时间则是“抓空,有时也放下一切事情读完一本书”。他“主要看写作需要的资料方面的书和自己内心喜欢的杂书,当然也读一些需要的专业书籍”。
作家的职业是写书。每当写作疲塌的时候,他就去逛书店。到了书店,各种各样的书名,五花八门的装帧设计,令人目不暇接,精神亢奋。他形容自己走进书店“就像农民走进庄稼地,能激发想象力,调动起想塌下身子干活的冲动”。当他创作状态有些“癫狂”的时候,还是去逛书店,里边五彩缤纷,充满诱惑……天下文章好像都让人写尽了,自己还能写出什么书,丢进这浩如烟海的书堆中能引起别人注意吗?自己一下子就能静下来。在这个人心浮躁的年代,更显出读书的妙处。商业社会拥挤而又喧嚣,孤独和抑郁成了常见病和多发症。
尤其是置身于人海当中却感到孤独郁闷、无法排遣,这时只有书能安全地消除和缓解这种孤独感。在嘈杂的环境里,书能提供卓有成效的寂静,给人以自我完善的机会。同样,当一个人独处时,书又能提供一种可亲的私语空间,帮助人体会和享受生命本身对寂静的需要。人是不会满足的,在自身的生命以外,总还需要能有另一种生命作为补充。书,提供了这种可能。他感到大量的阅读哺育了自己的智慧和心灵,开阔了自己的文学视野。不倦地阅读和咀嚼,促进了他对社会、对人生、对文学、对历史和对自己的反思。
读书方法
蒋子龙
蒋子龙对书的话题很有感悟,他侃侃而谈:只要人类还崇尚思想,书就有地位。现代人经常抱怨,物质过剩而思想贫弱,因竞争激烈致使生活失衡……书有益于点燃思想的火花,甚至能引起争论,接受挑战,被人引用。好书能引发必须的思想和行动。同时,读书又是现代人通往心理平衡、让生活感到充实的一条途径。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一些愚蠢的人,或许还要跟他们打交道乃至被纠缠。只有读书是结交智者,与其倾谈。我们之所以能够理解人生,不是因为跟人接触的多,而是因为接触的好书多。历史上最严峻的时刻往往产生伟大的作品,是这些作品对时代承担着特别的责任。所以,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伟大的作品产生,民族本身的伟大就无法体现。
其他兴趣
蒋子龙先生年轻时兴趣广泛,他喜欢篮球、乒乓球、、,还当过文艺演出队的队长,当兵入伍后在海军练得一身好水性,爱好游泳、打羽毛球、集邮等。坚持晨练是他几十年不辍的“必修课”,游泳更是他的强项。即使出国或去外地归来,不管多晚,转天一早他必定准时出现在泳池边。强身健体的成果是他身手矫健,思维敏捷,热爱生活。
他很喜欢唐人的诗,其中两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他曾多次题赠给求索者。“风正”也是他自身形象的写照。另外,他认为脚下千条路,一个人要想事业有成,不在于选哪条路,而在于你为此付出怎样的努力。耕耘决定收获。因此他曾将“大道无形”四字多次题赠友人,以励志。
年逾六旬的他依然忙碌,有还不完的文债,写不完的稿子,还有许多好书没有时间看。尽管如此,他依然重友情,不擅说“不”,尽管希望静心创作不被打扰,但还是不得不挤出时间接受采访,和一些必不可少的应酬,并真诚相待,毫不敷衍。
人物书语
“书是印刷出来的人类”,读一本书就是经历一次,书读得多就可以拥有多种经历,选择多种人生。
要借鉴古人的智慧:存书容易,能读为难;能读容易,记住为难;记住容易,能用为难。
人物评价
蒋子龙是“改革文学”的创始者和代表性作家,其作品致力于改革者形象的塑造。1979年创作并发表短篇小说《》,首开“改革文学”先河。始终把创作的着眼点放在人们关心的经济改革领域,以雄放刚健的风格,把改革者的个性心理、精神风貌以及为现代化建设进行可歌可泣的奋斗表现得极具感染力。陆续发表的《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锅碗瓢盆交响曲》等一系列表现工厂、城市改革的中短篇小说,对引领思想观念转变、推进改革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激发了全国上下的改革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