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乡
地名由来:“五峰”由来说法有二:根据清同治《郧县志》记载,“五峰山,城西百二十里,故锡长利之南丰山也,高千仞,上即五峰观。”再说,境内有东峰、西峰、南峰、北峰、中锋五座山峰而得名。典籍记载,西汉时期,有南丰、东丰、南北丰、和五丰,五峰正名“五丰”。后因长利县划归郧乡管辖,称“五峰”。
2021年2月,湖北省环境保护委员会命名五峰乡为2020年度湖北省省级生态乡镇。
五峰乡位于郧县西南方,汉江南岸,东与柳陂镇相连,南与鲍峡,胡家营镇接壤,西北与郧西涧池乡,郧县青曲镇隔江相望。辖区东西长55公里,南北宽40公里,版图总面积223.72平方公里。全乡现辖一个办事处(安城),38个行政村,238个村民小组,8495户,35430人。耕地面积34845亩,人均耕地1亩。2000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7051万元,财政收入170万元,人均纯收入1350元。
五峰乡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据考证,管辖郧阳的古麋国建都于五峰的锡穴山(今五峰的牛峰包),大约在春秋中期的公元前十一世纪,据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五峰乡地形主要以二高山地为主。海拔最高为890多米,相对高差750多米。坡耕地面积22725亩,占耕地面积70%;水田6405亩,坪地4200亩,分别占耕地18%和13%。2000年全乡经济总收入6145万元。
五峰乡交通主要以水陆为主。水陆可通16村,陆路主要有柳五、姚五、泥五三大干线,其中泥五路已成为五峰乡对外交通的便捷通道。
特色农业
气候总体形属于北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但由于地形复杂,地貌的多姿,北受水体小气候影响,南又具有高山气候特征。气候的多样性,决定了粮食种植的多样性。乡内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红薯;土特产主要有油桐、茶叶和木瓜,其中木瓜已被全乡确定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柱产业,现已定植1万亩,2500亩已见收入,年产木瓜20多万公斤,纯收入20余万元。3万亩木瓜基地建成后,2005年可年产商品木瓜1500万公斤,年新增经济收入1500万元,年利税300万元,仅此一项,全乡农民人均可增收500余元。同时,木瓜为长青果树,还可绿化荒山,保持水土,符合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具有十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坚定不移地发展木瓜大产业,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主要以金铜为主。黄金主要分布在肖家河、西峰、花栗湾、黑家湾等地;石箱子山经国家地质队钻探勘测,矿石中铜的比重较大,质量较好,现已建成了安城铜矿,矿石中铜的比重较大,质量较好,现已建成了安城铜矿。汉江流域蕴藏的丰富水能资源和即将兴建的孤山电站将为五峰乡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历史沿革:
清同治年间属西乡,辖大小石保、安城保、东西峰保、黑楸保。
民国二十九年属黑石乡、泥丰乡,民国三十六年属五峰乡。
1948年3月,五峰划归郧西县管辖,为第五区。
1949年5月,今五峰乡曾一度属郧西县管辖的一部分和陕西省白河县管辖的一部分划归郧县,按传统管辖区区域,郧县设立五峰区,区公所驻南北峰。
辖南北峰乡、花瓶乡、安城乡、界牌乡、上塔乡、蒿坪乡。
1958年9月,撤区建社,改建为先锋人民公社。
辖南北峰管理区、花瓶管理区、安城管理区、界牌管理区、上塔管理区、蒿坪管理区。
1961年6月,撤社并区,复建五峰区,辖南北峰乡、花瓶乡、安城乡、界牌乡、上塔乡、蒿坪乡。
1975年3月,撤区并社,分设为五峰、安城2个人民公社。
1984年6月,五峰人民公社、安城人民公社合并为五峰区。
1985年5月,五峰区更名为安城区。
1987年9月,撤区建乡,安城区分设为五峰乡(辖南北峰管理区、花瓶管理区)、安城乡(辖安城管理区、界牌管理区、上塔管理区、蒿坪管理区)。
2001年4月,行政体制改革,安城乡并入五峰乡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