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士郭壁画墓
共 3966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4-05-24 10:07
历史沿革
后士郭壁画墓分布图
1963~1964年,发掘后士郭壁画墓2座;1978年,发掘后士郭壁画墓1座。
遗址特点
综述
M3平面图
后士郭壁画墓现存4个土冢,5座汉墓。已挖掘的3座墓均坐北向南,砖石结构,形制基本相同,墓室内通长约22米,宽14.5米,高6.5米,由斜坡墓道、圆券甬道、墓门、前室、中室、南耳室、北耳室、北主室和西侧室组成。北主室前壁正中树一立柱,柱承一斗。
1号墓
M1 横、纵剖面图
1号墓墓室结构可分为墓道、墓门、甬道、中室(主室)、后室、北耳室、南耳室、东耳室和西耳室等八部分。各室均有门和中室相通。墓内南北长12.46米、东西宽15.34米、高3.88米。墓室底部距地表深7.2米。墓道底为斜坡式方向189°。长约18.6米、口宽2.9米、底宽1.7米。与墓门相接处距地面深7.2米,平均倾斜度为18°。墓道口的两侧各有二层台阶。台阶大致呈水平状。第一级深2.58米、宽0.32米;第二级深0.62米、宽0.32米。在南部出口处,稍向上作1度左右的倾斜。墓道内的部分填土较为坚硬,似经夯实,但未见夯层或夯窝痕迹。填土内发现有灰砖板瓦、筒瓦、陶器残片及铁器。墓道东壁近门处,垒有砖墙,单层平砌,但不规则,可能是墓道壁塌陷后用砖补砌的。在这层砖下部还发现有一个带文字的陶罐。墓门:南与墓道连接。门前有封门砖两层,厚0.94米、高约2.7米。它的砌法除由下向上数第三层为平砖顺砌外,其余皆系立砖横砌。从第八层以上逐层内收,呈斜坡状。墓门由柱石和门额石组成门框。门框高1.68米、宽1.58米。门框内有两扇石门扉,可以启合。门扉高1.67米、宽0.78米、厚0.14米。门扉正、背两面的中部刻有铺首衔环。不过正面的铺首所衔之环为另安的铁环(右门扉铁环已脱落,在发据时,于墓道东壁砖下见一铁环,当即此环)。门额之上有三角形石门楣,高0.24~0.73米、宽1.61米。向外的一面中部浮雕一鹿。门楣石上又砌砖23层,错缝平砌,高2.5米、宽1.7~2.9米,与墓道宽窄相一致。不过它的右上角已塌落。甬道,墓门后砌有甬道,长1.86米、宽1.48米、高1.95米。它的两壁用石条垒砌,北部用楔形石块、南部用楔形砖砌成拱形券顶,并用石板铺地。发掘时发现在甬道内随葬铁灯一件。
1 号东汉墓前室北壁横额壁画
中室:平面作横长方形,与甬道呈丁字状布局。进深3.22米、宽7.45米、高3.88米。南北两壁大部分用石条垒砌,东壁用砖垒砌。不过在拐处用石条顶起拱形券,共两层,券厚约0.84米。中室北壁砌石的表面刻有画像或绘有壁画。南壁和东壁转角亦绘有壁画,可惜泥皮严重脱落,仅残存壁画痕迹。此室东南角的一部分壁画脱落后,发现其下层仍有壁画。这种重层壁画在中原地区的汉墓中是罕见的现象。墓室顶亦全用白粉粉刷,但未着彩绘,泥皮脱落也较严重。墓底用长方砖错缝横铺,中部稍高,靠近壁角处渐低,可能是受墙的压力下陷所致。中室西部随葬有陶罐、陶瓮、陶壶、陶耳杯、陶盒、铁镜、铁灯、陶碗、灯座、陶盘、铁器等。其东部随葬有陶壶、陶瓮、陶罐、陶盒、瓦当、陶鸡、陶鸭、陶猪圈、铁剑、石豆等。
西室:与中室相通,但两者间隔有立柱和门额组成的门洞,发掘时所见到的石柱斗、门额均倒于中室内。西室进深3.12米,宽与中室进深同,顶起拱券,与中室平齐。地坪较中室稍高。铺地砖为长方形,其砌法不同与中室,采用立砖横铺,高出中室11厘米。但四周留有深11厘米、宽14~16厘米的沟槽。门柱、门额等均倒塌在地上。门额石长1.76米、宽0.27米、厚0.17米,两端砌入墙内,中间有立柱支撑。柱高1.66米、宽0.26米、厚0.21米,顶端置有栌斗,下有柱础。柱上下两端均有圆形榫卯与栌斗、柱础扣合。柱础两旁有二个门槛石,高17~26厘米,两端亦砌入壁内。可能由于墙壁下陷的缘故,门槛石两端随之下陷约10厘米,中间隆起,高出柱础约8厘米。两门洞之南北两侧,可能还有砖柱,已倒塌。从其形状看都是长方形残砖,最长的一块长38厘米。因此砖柱宽度当在38~47厘米之间。从而推知两门洞宽度约为1.33~1.42米。墓室内随葬铜圈、灯座、陶盘等。
后室:位于中室之北,与其呈丁字状;南与墓门相对。进深4.2米、宽2.55~2.77米、高3.05米。拱形券顶,两层、厚约0.84米。东西两壁用石条垒砌。后室门洞正中有两石柱,前后放置,将墓室门分隔为两个门洞。门洞各高1.58米、宽1.02米。前石柱为十六角形。它的正面及两侧共10面刻有画像。后石柱作方形,未经打磨。两柱上均有栌斗,上承门额。下有长方形石柱础,低于铺地砖约10厘米,可能也是因受压下陷所致。在门洞两侧用石条砌出门柱及栌斗。墓底用大方砖铺地,砖下铺有8厘米厚的石灰、5厘米厚的三合、30厘米厚的木炭。在木炭与三合土之间有约7厘米的空隙。这种空隙可能是下层木炭下陷所致。墓室内随葬有陶壶、陶罐、石羊头等。
北耳室:位于后室东部并与后室并列,南有门与中室相通。进深4.24米、宽2.6米、高3米。门高1.59米、宽1.22米。门洞左右两壁砌出门柱,柱上有栌斗,上承门额。在栌斗及门额上刻有画像。据门洞两侧及门额石的背面所留木门框痕迹,可以推知原有木质门扉,现已腐朽无存。耳室内结构与后室相同。铺地用长方形大砖,错缝顺铺,铺地砖上有木炭痕迹。木棺南北放置,北端较宽,南端较窄,长2.9米、宽1~1.2米。在铺地砖下有石灰、三合土及木炭。室内随葬有五铢钱一枚。东耳室:位于中室东端。进深2.4米、宽1.86米、高1.78~1.84米,单层拱形券顶。前部有一盗洞,东西宽1.6米、南北长1.85米。在盗洞的填土中发现有一个用探铲钻的探眼,直径约10厘米。墓室西壁偏北有门洞与中室相通。门洞亦起拱形券顶,高1.64米、宽1.22米。在门洞的两侧壁上遗留有木框痕迹,门框高1.38米、宽1.26米。墓底用长方形大砖竖行错缝顺铺地面。在与中室的接连处,留有一长条形沟槽,长12.6厘米、宽约4厘米、深11厘米。墓室内随葬有陶磨、陶鸭、陶狗、陶瓮、铁釜等。南耳室:在中室东南部,与甬道并列。进深3.56米、宽1.82米、高1.7~1.88米。北壁偏西有门洞与中室相通。门洞为拱形券顶高1.62米、宽1.22米。门前两壁上有木门框痕迹框,高1.15米、宽1.24米。南耳室顶与东耳室同,亦为单层拱券。用大型长方砖竖行错缝铺砌地面。在与中室连接处亦有长条形沟槽一条,长1.26厘米、宽0.04厘米、深0.11厘米。室内放置有陶壶、陶鸡、陶仓楼、陶盘、陶罐和盖弓帽等。
墓室的建筑材料主要是砖和石条。砖主要用于券顶、四壁和铺地;石条主要用于砌墓门、门额及墓室转角。也有个别的券顶或铺地采用石条的现象,如中室甬道和铺地系用石条垒砌。
文物遗存
综述
后士郭壁画墓出土大量随葬品:有石羊头及镇墓罐、彩绘仓楼、圆案、方案、奁、杯、鼎等器物,还有陶器、铜器、铁器及石虎、石羊等文物。
壁画
陶仓楼
研究价值
后士郭壁画墓石刻“斗鸡图”壁画,是中国考古已发现唯一的汉代石刻壁画,在美术史上有重要地位。1号墓出土的陶仓楼所绘彩色收租图,描绘细致,形象生动,是一幅壁画珍品,是研究汉代文化艺术的重要资料。后士郭壁画墓对研究东汉建筑、雕刻、美术以及社会生活、阶级关系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后士郭壁画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后士郭壁画墓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后士郭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后士郭壁画墓,路程约7.2千米,用时约17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