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我看到了严重的戾气
共 1810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2-04-15 09:12
前天我写了一篇关于上海的文章,主题是对于那些不明事理、网暴他人、乱带节奏群体的讽刺。
然后,有些人就觉得自己被冒犯了,自动往乌合之众的位置上蹲坑。
说实话,我看到了严重的戾气。
这篇文章在发文后的 24 小时内阅读量就过了 10 万+。到我写这篇文章时,累计阅读量 14 万多。
其实写那篇文章纯粹是想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不是为了流量,因为这种主题流量对我是没啥用的。
逻辑很简单,我是一个互联网产品领域的作者,这是一个非常小众的群体。通过这种文章主题带来的都是泛流量,对我其实价值不大。
这篇文章之所以获得了如此高的曝光,我分析主要原因是获得了微信公众号的推荐,这一点可以从文章后台数据看出来。
给你们看下这篇文章的用户画像。
这篇文章的用户画像特征和我之前的文章有非常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年龄分布上。
从上图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读者年龄分布以 46 岁以上的人群为主,占比达到了 90%。
显然,这和我的读者画像是严重不符的,关注我的常读用户大多是以 25 到 35 岁的人群为主。
另外,已读用户中男性占比 81.98%。
这篇文章总共收到了 429 条留言,但我放出来的也就不过十来条。
这么多留言中,说什么的都有,基本你能想到的角度和观点都存在。而其中有接近三分之一的留言,都是谩骂和情绪化表达。
真的,网络暴力并不是一个词,而是真真实实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的事。
但凡心理素质不行的,一天看到这么多无聊留言,可能整个人都不好了。
对我其实还好,我的统一策略就是不搭理。公开写作这么多年,不说别的,心理素质这块可能比一般人还是强一点。
我有试着去分析这些喷子和杠精背后的心理,结合他们的年龄阶段以及性别特征,我想到了一个关键词,愤青。
为此,我特意百度了一下「愤青」这个词,完整说应该是「愤怒青年」。
这个词最早在 90 年代成为流行词,对它的解释有褒义和贬义两种形态。
按照褒义的解释,愤青表达了年轻人要有一种向上的奋斗激情,不畏强暴,勇往直前,敢于与社会不良的现象作斗争。
按照贬义的解释,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喷子、杠精、无脑键盘侠。
按照百度的解释,愤青有这么三个主要特征。
第一,思维呈现情绪化、非理性化、简单化。容易冲动、容易被激怒、喜欢谩骂,不喜思辨,不善于推理论证。
比如,文章留言里充斥着大量类似的言论,我特意挑了一个口味不那么重的。
第二,轻言战争,主张采取极端措施,甚至主张以暴力改变社会。
比如,文章留言区里涌现出来的不少极端思维者,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存在和毁灭。
第三,拒绝妥协,对外交往一味主张强硬。
当然,还有一类是压根没看懂文章的,对于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我深表堪忧。
或许,中文互联网世界中的戾气,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语文能力的缺失。
比如,完全曲解文章中心思想并颠倒是非黑白的人。
可能有读者好奇了,我为什么要把这篇文章的用户画像和愤青这个词联系在一起?
细节我就不说了,感兴趣的可以去追溯一下过去二三十年的社会发展,你一定会得出非常有意思的结论。
说实话,这并不能怪他们,有历史因素,也有社会因素。
在如今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年代,当这一群人开始学会上网,开始在网络世界里公开表达,他们的戾气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我没有把那些戾气爆棚的留言放出来,因为还是想留下一片清静。现在不需要负能量,同时也不需要太多的正能量。
对于遭受过这种戾气的人,我想告诉你们的是一笑了之即可,不必浪费自己的时间和情绪。
因为,不值得。
人的想法和心态可以扭曲到什么程度,可能会超出很多人的预期。真的,这一点我在留言区真实看到了。
网络暴力是一把屠刀,不分青红皂白的喷子们就是刽子手。
最可怕的是,当刽子手挥舞屠刀时,他们还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手持的是「正义」。
你们说,这不是乌合之众是什么?
我所在的长沙已经连续 5 天没有新增病例了,希望包括上海在内的全国都能逐渐恢复正常。
大家可以正常工作生活,能买上菜、吃上饭,能和久违的朋友见上一面。
周末愉快!
················· 唐韧出品 ·················
有读者问,之前我那位被确诊的读者近况怎么样了?
我看了下他朋友圈,他没有继续更新新冠日记了,但人应该还是在方舱医院。
他最近一条朋友圈分享了方舱一角,希望一切尽快好起来,曙光一定会来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