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村遗址

共 1762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09:48

历史沿革

石砌房址
碧村遗址为(前2500年—前2000年)晚期的一座石城聚落
20世纪70年代末期,碧村遗址被发现,碧村村民在平田整农田时,发现大量玉器
2014年6月,对碧村遗址进行了考察,考察地点为碧村遗址中心的小玉梁;9月,山西省考古研究对碧村遗址进行了前期摸底工作,并制定工作方案;10月—11月,山西省考古研究对碧村遗址及附近10千米范围内进行了系统调查,确认了碧村遗址范围及遗存分布情况,周边区域各阶段遗存的空间分布
2015年4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分别对碧村遗址内的小玉梁和城墙圪垛上的重要遗迹进行发掘,在小玉梁台地中心发现了石砌排房及外围台地的围墙
2022年9月16日,国家文物局发布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最新考古成果称,发现山西碧村遗址外城门具有明显防御性质,认为这处龙山时代大型石城聚落应为黄河畔一座关口城市。
碧村遗址全景。(资料图片,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遗址特点

文物遗存

玉刀
碧村遗址出土大量陶器、玉器,玉器以、环、、刀、为主,样式有环形璧、牙璧、多璜联璧等,玉质多为青白玉及墨玉,工艺为片切割,钻孔技术发达;陶器以夹砂居多,泥质灰陶和褐胎黑皮陶次之,器形有、敛口、管流、蛋形瓮、高领罐、粗柄豆、大口

研究价值

蚌串饰
碧村遗址是流域较大规模的城址之一,遗址内的小玉梁台地中心发现了龙山时期规模较大的石砌排房及外围台地的围墙,出土有大量玉器,为认识晋西乃至北方石城遗址的聚落形态与社会结构提供了考古资料;碧村遗址出土的玉器,是晋西北集中所发现史前玉器的地点之一,与的石峁等遗址玉器相呼应,凸显了黄河东岸的晋南、晋西北在玉文化传播路线中的重要作用,其性质归入石峁文化系统,为探索中国早期王朝的出现提供重要资料
碧村遗址是晋陕高原入黄河口处史前时期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石城遗址,拥有着双重城垣和严密的城防系统。碧村遗址是黄河文化的重要标识,为揭示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山西贡献增添了新的重要支点。

保护措施

2016年6月6日,碧村遗址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西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11月20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上碧村遗址保护范围:东以城墙圪垛梁遗址墙体为界,向外延伸至和尚沟边,南以遗址墙为界向外延伸至忻黑线,西以遗址西地坎为界向外延伸至蔚汾河东岸及及其黄河入口处,北以城墙遗址根底为界向外延伸至山崖边;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界,各向外延伸,东至大和尚沟,南至忻黑线,西至蔚汾河西岸及其黄河入口处,北至黄河南岸边
小玉梁石砌建筑群基址
2019年10月7日,碧村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2年12月24日,山西兴县碧村遗址发现约4000年前石城防御体系入选央视《2022年度国内、国际十大考古新闻》。
2023年3月28日,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考古成果

2015年至2018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今山西大学考古学院)、兴县文化和旅游局,对碧村遗址小玉梁台地进行连续发掘工作,基本理清该台地的整体布局及其聚落的阶段性变化。
2022年8月8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发布考古新发现,当地考古人员在位于黄河岸边的碧村遗址发现史前龙山时期的文化遗存,并揭开了黄河岸边史前聚落形态的变迁脉络。根据对小玉梁台地西北部的层位关系的梳理,再结合台地中部偏东的石砌排房和护坡墙,以及东北部的石砌建筑和北围墙,考古人员逐步明确小玉梁台地在龙山时期聚落形态大体发生了三次大的变化。
专家认为,遗址的东城门保存完整、结构严密、形制规整,显示了河套地区石城遗址一类独特的城门形制。同时,碧村遗址控扼黄河两岸的突出战略位置,城址布局呈现出的处处设卡、重重把关的多重防御体系,强烈指向其应是龙山时代黄河岸畔的一座关口城市,掌控着西部与中原之间的关键要道,是揭示晋陕高原龙山时代社会和政治关系的重要支点。

历史文化

旅游信息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