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州同善义仓

解州同善义仓

共 1922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09:55

历史沿革

解州同善义仓,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
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空置。

建筑布局

解州同善义仓整体布局坐南朝北,南北长164.403米,东西宽59.5米,占地面积9781.98平方米。院落分为前院和后场。前院现存义仓大门、北仓、东仓、西仓、南仓,后场现存南仓。

建筑特点

解州同善义仓大门面宽七间,进深四椽,明间辟双扇板门。大门迎面为面宽七间的仓房,中间辟为通道。穿过通道,东西两侧均为形制相同的粮仓,面阔十七间62米,进深四椽11米,单檐硬山顶。前檐及后檐墙砌筑手法相同,均向里倾。采取了独特的立木框架结构,墙体厚实,粮仓顶设有通风口,地下设架空的厚木地板,墙体宽厚,使粮仓具有冬暖夏凉和防虫、防鼠、防霉等功能。南仓面宽七间,进深四椽,中辟门洞,入后院是收晒粮之地。后院北侧仓库长65米,宽12米,中间三间设为仓神殿,以供奉粮神,殿内所奉粮神像已毁。
墙体
解州同善义仓地形南高北低,地下修有完备的排水设施,排水通畅。义仓的墙体非常厚,下宽1.5米,上宽0.6米,梯形墙有很好的承重功能。粮食放得越多,下面墙体的承重压力就越大,如果是普通的墙体,就可能倒了,所以义仓的墙体才做成了下宽上窄的样子,分散压力,确保粮食安全。
排通风口
解州同善义仓南北长,东西窄,形制极似一座四合院。院内大大小小有10扇大门,每个大门内均是一个独立的仓库。仓墙底部有一排通风口,通风口外都安装着小铁门,除了可以根据需要开关,另外密封性良好,有防虫、挡鼠、防潮之功效。在仓墙上还有窗户通风,可以看出是两层木栏,与普通的窗户大不相同。粮仓内还专门建有通风设施,一卷席卷成筒,竖于柱旁,顶部通向仓外,就是天然的通风设备。
解州同善义仓的门分作两层,并且在门的里侧有板槽。这样粮食搭高一层,放一块木板,下层装满粮食后,就把下面的门关了,再往上层装。出粮时,可先从下层开口,粮食慢慢流出。义仓的砖墙上有缠枝莲花图案,寓意吉祥如意。义仓大院地板系新铺的砖院,防水性能良好。原来的义仓门槛很高,并且紧贴着门,这样可以起到挡鼠防虫的作用。

文物遗存

解州同善义仓存清“道宪札文”碑刻一通,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立石。碑青石质,长方体,斗圆额,高约2米,宽0.70米,碑阳额题“道宪札文”四字,碑身刻“道宪札文”全文。文体楷书,19行,每行6~50字不等,共796字,主要记述阎廼珏分拨解州义仓粮银给所属十一县而发的札文;碑阴额题“上道宪禀”,碑文为“上道宪禀”全文,文体行草,22行,满行91字,共1340字,主要记述知县孙守恒给河东道台阎廼珏所写的禀文,详细报告解州义仓创办发展经过。

历史文化

阎廼珏
修解州同善义仓的官员叫阎廼珏,清代光绪六年(1880年)任河东道台。此人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即清朝名臣、来山西督办赈灾事务的钦差大臣的侄儿。清光绪三至四年(1877~1878年),中国北方发生一场特大旱灾,席卷直隶(河北省旧称)、山西、山东、河南、陕西五省,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大饥荒。大灾当年,清光绪三年(1877年)九月,清廷急派东阁大学士阎敬铭为钦差大臣,来山西赈灾。阎敬铭在朝中以善理财著名。来山西后,开放义仓、社仓赈灾、调拨赈灾粮银,动员社会募捐,允许洋人参与。在连续三年的大灾荒中,没有发生过一次民变。大灾过后,其侄阎廼珏任河东道台,清光绪八年(1882年),先在解州建成同善义仓。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在运城老东街创建运安同善义仓(20世纪70年代拆除)。

文物价值

解州同善义仓有防潮、通风、防盗、坚固、安全等特点,体现了清代仓储建筑的形制、材料和工艺,具有较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16日,解州同善义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解州同善义仓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解州同善义仓,路程约19.1千米,用时约30分钟。
浏览 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