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州同善义仓
解州同善义仓
共 1922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09:55
历史沿革
解州同善义仓,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
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空置。
建筑布局
建筑特点
墙体
解州同善义仓地形南高北低,地下修有完备的排水设施,排水通畅。义仓的墙体非常厚,下宽1.5米,上宽0.6米,梯形墙有很好的承重功能。粮食放得越多,下面墙体的承重压力就越大,如果是普通的墙体,就可能倒了,所以义仓的墙体才做成了下宽上窄的样子,分散压力,确保粮食安全。
排通风口
解州同善义仓南北长,东西窄,形制极似一座四合院。院内大大小小有10扇大门,每个大门内均是一个独立的仓库。仓墙底部有一排通风口,通风口外都安装着小铁门,除了可以根据需要开关,另外密封性良好,有防虫、挡鼠、防潮之功效。在仓墙上还有窗户通风,可以看出是两层木栏,与普通的窗户大不相同。粮仓内还专门建有通风设施,一卷席卷成筒,竖于柱旁,顶部通向仓外,就是天然的通风设备。
文物遗存
解州同善义仓存清“道宪札文”碑刻一通,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立石。碑青石质,长方体,斗圆额,高约2米,宽0.70米,碑阳额题“道宪札文”四字,碑身刻“道宪札文”全文。文体楷书,19行,每行6~50字不等,共796字,主要记述阎廼珏分拨解州义仓粮银给所属十一县而发的札文;碑阴额题“上道宪禀”,碑文为“上道宪禀”全文,文体行草,22行,满行91字,共1340字,主要记述知县孙守恒给河东道台阎廼珏所写的禀文,详细报告解州义仓创办发展经过。
历史文化
阎廼珏
修解州同善义仓的官员叫阎廼珏,清代光绪六年(1880年)任河东道台。此人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即清朝名臣、来山西督办赈灾事务的钦差大臣的侄儿。清光绪三至四年(1877~1878年),中国北方发生一场特大旱灾,席卷直隶(河北省旧称)、山西、山东、河南、陕西五省,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大饥荒。大灾当年,清光绪三年(1877年)九月,清廷急派东阁大学士阎敬铭为钦差大臣,来山西赈灾。阎敬铭在朝中以善理财著名。来山西后,开放义仓、社仓赈灾、调拨赈灾粮银,动员社会募捐,允许洋人参与。在连续三年的大灾荒中,没有发生过一次民变。大灾过后,其侄阎廼珏任河东道台,清光绪八年(1882年),先在解州建成同善义仓。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在运城老东街创建运安同善义仓(20世纪70年代拆除)。
文物价值
解州同善义仓有防潮、通风、防盗、坚固、安全等特点,体现了清代仓储建筑的形制、材料和工艺,具有较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16日,解州同善义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解州同善义仓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解州同善义仓,路程约19.1千米,用时约30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