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日遗址

共 2535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4-05-24 11:57

历史沿革

1982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宗日遗址,起初命名为“兔儿滩遗址”。
1994~1996年,青海省文物管理处对宗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清理出墓葬、灰坑、祭祀坑等遗迹。
2020~2021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河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对宗日遗址的再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800平方米,清理墓葬15座、灰坑83个,灰沟5处,灶1处,祭祀遗迹1处,房址1处,柱洞6处,共计出土各类文物330件。

遗址特点

地理环境
宗日遗址位置图
宗日遗址北依目杨龙瓦和塔拉龙山,南临黄河。黄河淤积和自然降水冲积下来的马兰台地上的黄土,形成了约15平方千米的河谷平地,海拔高度2800~3000米,阳光充足,是黄河上游少见的一片沃土,遗址就分布在黄河北岸的第一和第二阶地上。
地层堆积
第1层:现代耕土层,厚15~30厘米;第2层:灰黑色土,厚10~35厘米,夹杂有红烧土块,质松软。含较多陶片和兽骨,并有细石器、骨器等遗物出土。此层下有灰坑T31H24,近圆形,直径110厘米、深80厘米,填土中含有红烧土块、石块及灰土,并有少量陶片和兽骨;第3层:黄褐色土,厚20~40厘米,结构紧密,夹杂有木炭及烧土颗粒,文化遗物少见。此层下开口的遗迹有灰坑T31H25,呈不规则形,深10~40厘米,填土为灰褐色花土、质较硬,夹有石块和烧土块,基本没有文化遗物。第3层以下为生土。
遗迹
宗日遗址的灰坑大致可分三类。其一是筒状灰坑,平面呈圆形,直壁,平底。如95TZH9,开口于第2层下。其二是袋状灰坑,平面呈圆形,壁斜外伸使灰坑呈口小底大的袋状,平底。如95TZH15,开口于第2层下。其三是不规则形灰坑,平面呈不规则形,面积较大,坑底凹凸不平。前两类壁面光滑,底面平整,应是废弃的窑穴,第三类则是倾倒生活垃圾的凹坑。这些灰坑中填有灰土、烧土块及石块,富含陶片、兽骨、石器、骨器等遗物。
居居址遗迹被破坏殆尽,仅存大量柱洞。柱洞小者直径约20厘米,残深约40厘米;大者如95TZT30D1,开口于表土层下,圆形,直径60厘米、深120厘米,底有大石块做柱础,填土夯实,夹杂有小石块、烧土块,木柱痕迹不清。
迹宗日遗址还发现有祭祀遗迹。其一是墓上祭祀,墓葬上的地面有红烧土、草木灰、石块、陶片、兽骨等,这是针对单个墓葬的祭祀所留下的遗迹;其二是祭祀坑,散布在墓地边缘,10多个相邻,坑多呈圆形,圜底,直径80厘米、深30厘米左右,壁和底有烧烤痕迹,填以炭灰、陶片、兽骨和石块,这应是针对许多墓葬进行祭祀所留下的遗迹。
M5
墓葬区
墓葬区位于遗址东二台地。墓葬分布较集中,排列有序,墓向多为西北——东南向。墓葬开口于表土层下,打破生土。2020年,共清理墓葬15座,编号2020QTZⅢ区M1~M15(以下简称“M1~M15”),包括14座新石器时代宗日文化墓葬与1座青铜时代卡约文化墓葬。其中宗日文化墓葬分竖穴土坑墓和石棺墓两类,交错分布,无严格分区;多数墓葬无葬具,个别墓葬有石棺或疑似木棺;墓葬形制、规模及随葬品多寡均未表现出明显的性别与年龄差异。墓葬为竖穴偏洞墓。

文物遗存

综述
宗日遗址出土文物主要有马家窑文化和宗日文化彩陶、磨制穿孔石刀、双刃骨梗刀、墨绘人像骨片、石器、骨器及珠饰等。
陶器
鱼纹彩陶瓮
宗日遗址陶器从质地上看有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类,其中夹砂陶数量最多,占总数的85%左右;而泥质陶仅占15%左右。宗日墓地的夹砂陶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具有自己特色的,可以独立于泥质陶之外的器物群,所以考古学家们将它称之为“宗日式陶器”。泥质陶器,因为与过去发现的马家窑文化陶器没有区分开来的鲜明特色,故沿用过去的称谓,称之为“马家窑文化陶器”。这是两个不同文化传统的器物群体,各自有着自己的结构与演化轨迹。宗日式陶器的种类简单,仅有夹砂瓮、单耳罐、夹砂碗三种,分别作为贮藏器、炊煮器、盛食器。宗日墓地夹砂陶器在制作技术上表现为陶质、制法,在艺术上表现为施彩。相对于马家窑文化的灰褐色和红褐色,宗日的夹砂陶器色彩明显偏淡,有一定比例的乳白色陶器,这是其它文化中没有发现过的。绘纹样并不复杂,主要有两大类,即折线纹和鸟纹。折线纹主要在小型壶类器物上;鸟纹主要在比较大型的贮藏器类上。至于单耳罐这样的炊煮器,彩绘并不普遍,口沿部位内彩出现较多,几乎都是倒三角纹;肩部也有部分施彩,形同夹砂瓮型上的鸟纹。夹砂碗内彩为主,外彩主要在上部,图案基本都是倒三角纹或者折尖竖条纹。
舞蹈纹彩陶盆
舞蹈纹彩陶盆,新石器时代,马家窑类型,手拉手的舞蹈图形。,新石器时代,马家窑类型,鱼纹抽象生动,为同时期彩陶中的精品。
石器
石器有细石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等,另有大量装饰品。
骨器
骨器及其他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等。制作方法有劈剥、磨制、穿孔、切割等。

研究价值

宗日遗址是马家窑文化在青海境内黄河上游分布的最远点,因其文化内涵有一定的特殊性,研究命名为宗日文化。宗日文化对研究高原早期民族如藏族、羌族的起源历史和社会发展以及民族交流的历史,有重要的意义,它的发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包括同德县在内的高原腹地在远古时代并不是蛮荒之地,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宗日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宗日遗址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团结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宗日遗址,路程约34.7千米,用时约49分钟。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