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丰寺
德丰寺
共 1580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2:02
历史沿革
德丰寺创建于明洪武年间。
明永乐二年(1404年),旧在城南,因遭兵聚,移建南关西。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重修德丰寺。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知府杨日赞重修,总兵木璘匾其堂曰“真如境界”。
明万历五至八年(1577~1580年),思想家李贽明曾在德丰寺开设书院讲学。
1989年,德丰寺维修并把正殿整体升高1.4米。
建筑格局
德丰寺系三重堂建筑群,由前堂、三堂、正殿和两厢两耳组成,并附有地藏寺于山门右。正殿梁柱结构主要采用构架式结构法,做法是以木架为骨干,下面立柱,上面为梁,檩子构成骨架,承载着屋顶的全部重量,墙壁实际上未起支撑屋顶重量的作用,仅是间隔内外,防御风雨的侵袭。正殿的“斗拱”是德丰寺的一大特点“斗”是方形的木块,上大下小,如覆斗状,其位置在屋檐下的柱子与房顶交接处可使屋檐加远。“拱”是一块两端砍削成弯弓状的长方形木块,起着前后左右伸长挑出的作用。“斗拱”就是这种方斗和曲拱层层累叠伸挑构成,出檐则置于这种联合起来的斗拱之上,德丰寺的斗拱继承了宋代的营造法式,结构严谨,格局匀称,其功用可以增加荷载力和加深出檐,集实用与美观于一体。它与清代仅作装饰用的斗拱有很大的不同。
德丰寺是楚雄州内现存最早的明代木构架建筑,德丰寺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前后无廊,单檐歇山顶,屋脊上有吻兽,宝顶,出檐较长如翅状,殿的两山收进较多,举架平缓。殿内原分明间、次间、补间,现有的门面装饰是从其它寺庙移来,18道格子门上浮雕八仙庆寿、山水花鸟、历史故事,雕工细腻,形象逼真,风格古雅,维妙维肖,是楚雄州内现存木雕格子门中的上上品。
德丰寺
文物遗存
德丰寺正殿内早年供奉何方神仙已不得知,现正殿中有高约2米的明代铸造的金身释迦铜像一尊,是由光禄移来。殿内的10个珍贵、神态各异的元代木雕“献宝菩萨”则是从兴宝寺迁移至此。
德丰寺保存有清康熙年铜铸的高奣映睡像一尊,是由光禄佛陀山至德寺迁来。铜铸像睡像为高奣映晚年自铸像,以葫芦作枕,形态安详,工艺精致。睡像双手折置于肩,双腿交叉似“安”字,据传原在大姚县县华寺内也有一像,两手分开双腿伸直似“平”字,与现存的两个像合为“平安”,但早年昙华寺已毁,此说真伪待考。睡像的葫芦枕和右膝上铸有铭文,下部铭文“陈华山再来人”,枕上铭文为“有酒不醉,醉其太和;有饭不饱,饱德潜阿。眉上不挂一丝丝愁恼,心中无半点点烦嚣。只有一味的黑甜,睡到天荒地老。”右膝上的铭文是“屈子曰众皆醉,我独醒,夫夫人也而友是不中山之醉,醉则千千日,不靡均王事,不劳困其肌骨,胸中贮有烟霞,一睡乃逾三万六千日。”“雪君”及“高翁映”篆字印章。各处铭文皆雪君自题。
德丰寺殿前一对大理石狮,刀法简练刚劲,色调浑厚纯朴,传说原在丽江世袭木氏土司衙门口,后木土司赠与高奣映,其后代高孚鹤将其捐给文庙,后移入寺内。尤为重要的是寺内还保存着大理国时期的《兴宝寺德化铭》和《嵇肃灵峰明帝记》碑。此碑原在城西兴宝寺,移人德丰寺后新建碑亭加以保护。
历史文化
文物价值
德丰寺虽几经修葺,但其正殿的建筑结构仍保持着原有的构件和风格,有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风格,它在云南古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
文物保护
1983年,德丰寺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德丰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