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钉,变化的背后

ToBeSaaS

共 4040字,需浏览 9分钟

 ·

2022-09-29 14:43

在刚刚结束的2022秋季钉峰会上,让外界看到了钉钉悄然发生的巨变。一个不一样的钉钉,出现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
“数字韧性”作为本次峰会的主题被提出,这昭示着钉钉将有一系列数字化策略出台,也标志着钉钉将进入企业数字化服务的深水区。
本文从钉钉发生的5大变化,洞悉到企业数字化的趋势。

01

商业化的前奏

钉钉变了,肉眼可见的变化。
想必很多人都注意到,钉钉新增了“一键清除所有消息红点”功能。我听到很多用户说,这简直是太解气了。
又比如原来工作台界面,就像是一个大卖场里的商品仓库,丝毫没有考虑工作的情境,以至于每次都想操作完尽快逃离。现在好了,那些八竿子打不着、可能一辈子也用不上的应用,要么被清除出界面,要么用半屏式隐藏起来。总之,工作界面的条理性更好了。
要知道,按照互联网的思维,那些红点是不能去除的;那些有用没用的功能也必须充满操作界面。因为每响应一个红点、每乱点一个应用,都会产生更高的DAU
绩效就靠DAU了,大家还指着它吃饭呢。
DAU作为ToB业务的主要测量指标,本身就是一个笑话,钉钉也因此被认为是“不懂ToB”的圈外人。DAU的终结,不但体现了钉钉对以往错误目标导向的纠正,更表明钉钉高层对ToB业务的认知,更深入了一层。
其实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毕竟靠DAU这种导向所产生的大量免费用户,几乎不可能成为有质量的客户,更难以转化为付费客户。目前,钉钉的用户数已经超过5亿,任何导向性错误,都可能使巨量的非付费用户,最终成为沉重的成本。即使钉钉背靠阿里大树,也会积重难返,地主家也会没有余粮的。
虽然在会后的采访中,总裁叶军对钉钉的商业化问题讳莫如深。但谁都知道,商业化已经成为钉钉无法回避的问题。
而对DAU等经营指标的调整,正是钉钉为开启商业化进程,建立客户环境所做的准备。

02

深化定位与生态布局

从最早的钉钉,是一个工作方式,到近两年的钉钉,让工作学习更简单”,再到“钉钉,让进步发生”。从钉钉slogan的一系列变化中,可以看出钉钉的自我定位,从追求用户规模转变为追求客户价值
显然,只靠协同办公平台,无法支撑这个新的定位,这需要对现有平台战略的转变和升级。其中一个重要的改变是平台生态。
以往互联网大厂的平台和生态,无一例外地沿用ToC的习惯:说是生态,其实更像一个中心化的大卖场。即把各家的应用陈列在卖场之中,生态也就成了摆场子收租金。这种生态形式,无论是对于买家还是卖家,都没有太大的价值。其实,只要放下“老大”的架子,生态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这次重新定位和生态布局的意义在于,钉钉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和不做什么。
实际上,钉钉只需心无旁骛地做好一件事就够了,那就是PaaS化。除了核心的应用之外,其它应用或行业业务,都交给生态伙伴完成。这样,钉钉的PaaS在逻辑上,就被划分为aPaaSbPaaSiPaaS。它们分别支持低代码搭建、酷应用聚合和业务的融合与连接,形成PaaS对生态的开放性支持。

实际上,建立一个好的生态,要比做一堆应用复杂得多。因为来到生态的每家潜在客户,并不想挑选一堆应用带回去;而是寻求一个完整解决方案,这就需要生态中有预制的高价值解决方案。
钉钉在生态伙伴选择上,摒弃传统的卖场思维。我注意到钉钉生态有两个关键词:专业和聚合。这意味着钉钉生态,不再是来者不拒;而是聚合专业的和有关联的伙伴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链路和成熟的解决方案。
比如在本次峰会上,钉钉总裁叶军以“差旅管家”服务为例,说明生态服务的强大力量。因为该应用对接了几乎所有主流的差旅和出行服务商,所以能为更多企业提供数字化的差旅和出行服务。
正如总裁叶军所言:钉钉的PaaS+生态开放,为中国软件产业,探索出一个可行的解题思路。
深以为然。

03

业务的深化与融合

钉钉的组织数超过了2100万,其中不乏超过80%的世界500强中的中国企业。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那些大企业或有深度数字化需求的企业来说,如果只靠聊天、沟通和协作这些,显然满足不了它们的数字化商业要求。而且对于用户的粘性,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因为客户流失永远是数字化服务的天敌。
实际上,自规模化以来,钉钉已经饱这种困扰。除了付出巨大的维持成本,也让钉钉的商业化进程因此受阻。
为了摆脱这种局面,钉钉早期采取了以多取胜的横向扩展战略;也就是做更多的浅层应用,覆盖所有企业。但是,要知道一个没有做好采用(adoption)的应用,就跟一个永远也无人问津的陈列品差不多最后硬是把服务也能搞成了库存。
显然横向扩张的路子走不通,那么,留给钉钉的路,看来只有一条,那就是向业务深化。钉钉把这个叫做业务的深度融合;而在企业软件领域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即业务集成
顺便说一句,业务集成不但是当今企业数字化的刚需,还是一个有利可图的生意
海外SaaS发展到今天,一家企业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SaaS是一种常态。这么多的SaaS来回切换跳转显然不是个办法。除了SaaS间的互联互通要求以外,更重要的是它们形成的端到端的业务流程,都需要在组织层面的呈现与协作。
于是,就有了Slack
视角回到国内,对于信息化成熟度较高的企业,企业内部存在数十个、甚至上百个系统也很常见。这些分散的业务系统,将高阶业务流程变得断断续续,而且深藏不露,这使得业务信息和数据都无法为管理和决策所用,更无法使用它们进行协作创新。
把这些独立的业务系统,按照业务逻辑集成起来,并统一呈现业务流程和结果,以提升企业的业务价值,就成为一件紧急而重要的工作,这就是业务集成的机会。
不过,随着企业软件的互联网化,企业的业务集成形式也更加多样。
对于信息化成熟的大企业,主要有两种集成形式。一是对原有软件系统的集成;另一个是对软件系统和SaaS化业务的混合集成。
对信息化成熟度较低的SMB,主要是对多个SaaS业务的集成。还有一种情况,对于那些没有任何软件和SaaSSMB,可以用低代码业务搭建,然后按照软件方式集成。
因此,打开业务集成这个突破口,对于钉钉业务深度融合策略的成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04

开启大客户战略

钉钉起源于服务中小企业,其实践经验和服务能力,也主要是围绕中小企业而建。
但在本次峰会上,总裁叶军发布了钉钉的大客户战略,钉钉终于开始向大客户进军了。与其说是一个战略,不如说钉钉向外界宣示了,其深度进入大企业数字化服务的决心和信心。
实际上,进军大客户市场,对目前的钉钉来说,是一个必须的选择。这就像一支新建的足球队,如果老是跟低年级打比赛,那根本证明不了实力。只有在国际比赛取得成绩,能力和实力才能被广泛认可。
为了实施大客户战略,钉钉发起了由COO库伟负责的A1000计划。其中A代表了Alibaba,也代表了Account的意思;而1000则代表了服务1000+家行业龙头企业。此次峰会上,也展示了A1000计划取得的初步的成果。比如:波司登、上海三菱电梯、中国一汽等大企业,以各自的数字化实践,为钉钉做了成功落地的背书。 

这些企业的员工数量,从几万人到十几万人,内部系统多达上百个。把它们整合起来、形成顺畅的业务流,并在组织层面呈现和协作,实现从业务数字化到组织的数字化。
这使钉钉的大客户战略,迈出了最为重要的一步。
昨天还有人问我:钉钉做大客户,能行吗?外界对钉钉大客户业务的疑问,主要是两点:一是大客户需要完全的定制化,钉钉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二是,钉钉以前也没做过多少集成业务,缺少大企业复杂系统的集成经验。
实际上,定制化问题是对集成业务的一个误解。对于集成业务而言,并不存在所谓定制化的问题。因为这种体量的大企业,业务系统已经非常完备,并不需要钉钉去开发。虽然每家客户的业务集成确实都是个性化的,但这跟业务系统的定制化是两码事。云集成技术和方案已经非常成熟,借助于生态中的集成云平台不难解决。
其实集成业务的经验和能力,才是钉钉大客户业务面临的最大挑战。毕竟业务系统的集成也是一个专业,要求既要熟悉业务,还要有实施方法论。
另外,对于集成业务来说,一次成功并不难,难的是成功的可复制。这离不开方法论和实践能力。

05

坚持服务中小企业的基本盘

相较于2100万家组织,1000+大企业近乎于无。正如钉钉总裁叶军坦言:中小企业才是钉钉的基本盘。
那么问题来了,海外SMB的业务SaaS化比例已经很高了;相比之下,国内绝大多数SMB既没有软件,也没有SaaS,那它们的数字化服务怎么做呢?
钉钉的解决方案是:首先选择生态伙伴提供的SaaS服务;如果没有,就用低代码来搭建业务应用。
截至去年底,钉钉上的低代码应用超过了240万个,而开发者数量也超过190万人。
但是,低代码虽然降低了开发的难度,但低代码生产的产品化,却始终是一个问题。我们知道软件产品有产品经理和架构师,他们保证软件产品的结构合理、业务稳定性和产品化水平。但通常企业内部的低代码开发,并没有配置这些角色,而是由企业内部不同水平的人来搭建。
因为即低代码的灵活性和随意性,使得低代码应用的规范化和产品化难以保证。通俗地说,就是除了开发者自己用着还行,别人用着别扭,或者不爱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钉钉构建了一个围绕低代码生产的生态。据悉目前已有9家低代码厂商加入生态,已经产生约1400+套业务模板,还有一些交付服务商进来,基于低代码给客户做一些个性化的开发
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低代码生产的产品化和规范化问题,但离钉钉的低代码产品的可复制和可交易生态目标,还是有较大的差距。
到那时,才有可能真正覆盖2100+万家组织。也就是说,对于深度融合SMB的业务,钉钉生态道阻且长。

写在最后

虽说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条确定的道路,但在实现路径上,钉钉走了一条少有人走过的路。
它既不同于SaaS,也不同于企业软件。

诚如钉钉总裁叶军所言,钉钉为中国软件产业,探索出一个可能的解题思路。但这能否解开中国企业数字化的万千难题,还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不过即使如此,依靠数字创新和生态的力量,让大趋势下的变化发生,这件事是确定的。
浏览 6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