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村头遗址
共 1473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0:50
历史沿革
1987年,配合广深高速公路建设而进行考古调查勘探时,东莞村头遗址被发现。
1989~1990年初和1993年3~7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两次对东莞村头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2004年,在东莞村头遗址上建成一座休闲公园。
遗址特点
东莞村头遗址堆积分布在低矮的台地上,地势从东北向西南缓倾。发掘区位于遗址南部。遗址堆积厚1~3米,地层迭压清楚。除第一层为耕土层外,第二至第五层为文化堆积层。清理灰坑共160个。形状有圆形、椭圆形、长方形和不规则形等。部分灰坑有打破关系,其中形状规整、坑壁经加工而整齐的应是窖穴一类遗迹,这类窖穴一般深1米左右,口径0.80~1米。房址共发现12座。
房屋“单间三进式”,面宽3.30米,进深9.10米。门道设于天井侧面,通向巷道。整个布局为:前面为天井,后为厅堂,再后为房。天井用石块铺砌一个散水的地面,四周高出。天井两端埋放排水管道,通出巷道沟渠。厅与房有间隔,估计是用木板作隔墙。房屋外墙用王奔筑,墙基用砖、瓦叠砌。屋内地面用纯净黄土铺垫。基址内有较多的倒塌瓦烁堆积。
房屋“三间两廊式”,面宽9.60米,进深7.70米。亦从侧面巷道设门道。前面中间为天井,天井两旁为廊房,后面中间为厅,厅两旁为房。外墙基、墙体与F12相同;屋内墙体为土筑。地面用纯净黄土铺垫。基址内有大量倒塌瓦烁堆积。有一些房址的墙基用贝壳砌筑。
文物遗存
东莞村头遗址发掘清理了明代和相当于商代两个时期的遗物和遗迹,其中陶器最多,基本组合为釜、盘、豆、罐。陶质以灰陶、褐陶为多,还有黑皮陶、橙红陶、红陶等。纹饰以曲折纹、叶脉纹、绳纹、云雷纹为基本特征。石器有戈、矛、镞、锛、斧、环、横。还有骨器、贝器、角器等。东莞村头遗址还出土了石戈、石矛、石簇等兵器,骨璋、石璋、牙璋、骨环、石环等礼器,其中出土的18件牙璋数量为岭南之最。
东莞村头遗址发现了大量动物骨骼,动物遗骸标本有6143件,其中可以鉴定的动物有:水鹿、斑鹿、犀牛、老虎、猪、狗、野猫、豪猪、大象、龟、鳖等,陆生动物骨骼中出土最多的是猪的下颌骨,一共有400多件。
文物遗存
文物价值
东莞村头遗址是广东同期遗存中发掘面积最大,遗存较为丰富,出土文物种类较多、数量较大的先秦时期贝丘类聚落遗址,对构建珠江三角洲地区先秦文化序列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7日,东莞村头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东莞村头遗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村头社区村西的台地。
交通信息
东莞市人民政府距离东莞村头遗址33千米,驾车前往约50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