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仙关旅游景区

联合创作 · 2023-08-03 09:32

飞仙关地处芦山、天全、雅安三地交界,被誉为“川藏第一关”。从成都出发,到雅安,经过飞仙关到天全县,然后到康定,最后到西藏,它也是西出成都,茶马古道上第一个关。蜀锦、邛杖由此销往世界 。其融休闲观光、养生度假为一体,打造风情旅游古镇。又有飞仙关电站形成的人工湖,可谓依山傍水、风景秀美,如今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

飞仙关旅游景区所在区域高峡、丘陵、山地、湿地环飞仙湖错落分布,地文景观类型多样、反差显著,在飞仙湖的连接调和下共存相容,具有较强的视觉美感。

气候条件

飞仙关旅游景区属中纬度内陆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润,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动物资源

飞仙关旅游景区有野生动物170多种。

植物资源

飞仙关旅游景区周边生物物种丰富,有树种48科157种,花卉500多种,

人文历史

历史发展

飞仙关位于芦山县南端,天全、芦山、雨城三县区交界处,汉以前称“漏阁”,为古关地。唐时唯其地势险峻,始名飞仙关,取其非神仙难越之意。《芦山县志》云:“飞仙关在县南三十五里。即古关地。为天、芦、宝三县交通枢纽。两山夹峙,大河中贯,地至险峻。”《雅州府志》载:“飞仙关,治东南,即漏阁也。”自古以来,飞仙关一直是内地通往西南边陲的咽喉之地,其政治、经济、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历数千年变迁,如今的飞仙关已建成川藏线上靓丽的AAAA级旅游小镇。

文化价值

飞仙关旅游景区所在区域自唐宋以来即是茶马古道重要节点、川藏线“第一咽喉”,大禹开山、二郎治水的故事传颂至今,藏羌文化、汉文化、茶马文化、根艺石刻文化、红色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积淀融合,拥有“中国戏曲活化石”芦山花灯、天全川西花鼓、乌木根雕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茶马官道芦山段、飞仙关大桥等国省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景点

飞仙峡

飞仙峡又名多功峡,全长约5.85公里,地处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地质结构复杂,地势险要,宝兴河、天全河从北、西南向飞仙峡涌来,在横亘的螺山脚下,汇成青衣江,有排山倒海之势,峡口枯期水面仅为10米左右,而洪水位高达26米,首段最险,右岸尤甚。据《雅安县志》记载,有“崖如刀削,壁立千仞,中通一线”之说。据宋代《新路赋》记载,有“惟天下之至险”之说。飞仙峡山高林密,错落有致,是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杰作。国画大师张大干有诗赞日:“孤峰绝青天,断岩横漏阁,六时常是雨,闻有飞仙渡”

二郎庙

二郎庙有两条传说:一说大禹在此疏通河道遇阻,以神斧劈山而成;一说李冰父子治水时,二郎担山至此,两山落地而成。唐宋时,此地曾名“神禹漏阁”图”,并建有祭祀大禹的庙宇;明朝初时,又建了二郎庙,祭祀大禹、二郎神和李冰父子。如今的二郎庙遗迹为明初所建,解放前被毁,地面可见石狮、石碑、柱础等建筑构件,均为清代遗存。二郎庙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遗存,一直是进出藏区的藏汉群众出行祈福的重要场所,素有“进藏第一香”的美誉。在“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中,根据史料记载,在原址复建了二郎庙。

飞仙关吊桥

飞仙关吊桥位于四川省芦山县飞仙关镇飞仙关村熊河坝组与天全县多功乡多功村5组之间,是原川藏公路上的第一座吊桥、全国为数不多的“三跨连续钢桁加劲悬索桥”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道桥专家们引为自豪的“国产”大桥杰作,当时使用的材料都是就近取材的国产产品。桥顶“飞仙关桥”四个字为刘伯承元帅书写。桥西头的是原18军司令员谭冠三题词;桥东头东是原西康省政府主席廖志高题词。

推荐玩法

进入飞仙关,首先映入视野的是飞仙关电站库区蓄水湖,一湾湖水碧波荡漾。飞仙关电站的湖区面积近10平方公里,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因这里属于青衣江上游的两个河口,天全河回水长5.5公里,芦山河回水长8.5公里,库容达2210万立方米,电站装机容量达1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达4.52亿千瓦时。正是随着飞仙关电站的建成,这里呈现出高峡出平湖,水天一色,景色宜人。青衣江在这里呈现出“山峡锁云天,碧水涌翡翠”的美丽景色,这让雅安城外世代展示着峡谷雄关的美丽。

景点指南

最佳游览时段

四季皆宜

用时推荐

3小时以上

营业时间

全天

占地面积

2.59平方公里

地址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飞仙关镇飞仙村

交通

建议自驾前往,从芦山县出发,途经G351、S210,行驶16.0公里即可到达。

门票/收费

免费

联系方式

0835-6523693、0835-6572204

浏览 1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