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津广严院

福津广严院

共 3152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4-05-24 11:56

历史沿革

据《武阶备志》载:“后魏置武阶郡,西魏于郡置覆津县。唐景福元年更名福津。”又载,“金石文跋尾云,阶州福津镇弥陀院,盖本弥陀院,至是始赐名广严也。”广严院原名弥陀院,北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朝廷赐名广严院。
宋天圣年间为广严院鼎盛时期,营造有大佛殿、文殊殿、观音殿、斋厅、僧房、三门楼等30余间。
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立《新修广严院》碑文:“绍兴中为涨潦啮坏,无尺椽寸瓦留者。”说明北宋时建筑宏大雄伟的广严院,在南宋绍兴年间被洪水冲毁,再也不复存在了。
据寺藏《福津县广严院记》碑文记载:“该院故名弥陀旧庐,至嘉佑中,改赐今名。绍兴中,为涨潦啮坏,始相今址,迁而新之。起于绍兴三十一年,落成于乾道九年,凡十二年。”此后的元、明时期是否进行过维修已无从考证。
据山门脊檀题记:清雍正六年(1728年)春,广严院曾进行了大规模修缮。
1995年,由甘肃省文物保护维修研究所勘察设计,永靖县古建筑施工队施工,对广严院进行了维修。
2010年,在国家、省、市、区相关单位的支持下,在文物保护法允许的范围内,对广严院进行了大规模抢修。

建筑格局

结构

福津广严院座北朝南,早期建筑规模宏大,建筑物甚多,历经沧桑,现存的仅是原寺院中前院的四座建筑。这四座建筑坐北向南依次为:前殿、东厢房、西厢房、大雄宝殿,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520平方米。
福津广严院前殿平面呈长方形,面阔三间,通面阔10.74米,进深两间,通进深5.8米,面积63平方米。灰瓦屋面,台明前砌十一级踏步。前殿梁架结构为,前檐柱与后檐金柱间承大梁,上置三架梁。后檐金柱与后檐柱间设单、双步梁连接,并以叉手斜戗脊檩。装修前檐明间为木门板,两次间为土坯砖墙封护。后檐明间以雀替为饰(现佚失),次间墙体上部后人各开一窗,地平为水泥地面。
福津广严院东厢房为硬石式建筑,灰青布瓦屋面,平面面阔三间,通面阔9.805米,进深二间,通进深6.10米。结构形式为抬梁式,梁架做法同西厢房,因东厢房被后人改动较大,故其平面、梁架及装修已失去原有的做法。
福津广严院西厢房为硬山式建筑,灰青布瓦屋面,平面面阔三间,通面阔9.15米,进深二间,通进深5.51米。结构形式为抬梁式,三架梁带单步梁,三架梁上坐瓜柱,支顶脊檩和后金檩,建筑墙体均为土坯墙,外粉麦秆泥。现存西厢房被后人改动较大,仅部分梁架留存,平面将北侧加建一间,梁架装修已失去了原做法。
福津广严院现存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平面呈长方形,面阔五间,同面阔18.23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2.01米,面积219平方米。单檐歇山顶。殿前置月台,月台深3.2米,台明前有踏步三级为后人改砌。大雄宝殿内部平面采用了朱元时期常见的减柱造型式——即减去了前檐内金柱,增加了建筑的使用空间。但由于建筑年代久远,加之地震的影响,大梁出现拔榫及劈裂现象。现大梁下由后人加木柱挚顶。殿内梁架为砌上露明造,抬梁式结构,四缝六椽袱,后坡有牮牵和草乳松。明间两缝四椽袱与六椽楸间设驼墩支顶。脊瓜柱两旁置鱼背,檩下伴有攀间辅佐。每间有三垛;殿檐柱檐头做梭柱,且檐柱由明间至稍间有5厘米升起。殿檐下斗拱硕大,为工辅作单昂,柱头辅佐昂后跟四椽袱,铺间辅佐后尾做真昂挑于下平桁,从其斗拱尺寸和做法看,具有着较典型的宋元建筑特征。前檐装修明间为木板门,次间为隔扇门,尽间为直根窗。后檐明间门后人用墙体封堵,殿的两山墙及后檐墙均做15厘米的墙体收分。墙体为土坯墙砌筑,外粉麦秆泥。

特点

福津广严院 ·古建微观
福津广严院前殿上为筒瓦,九脊十兽单檐挑角,歇山顶,正脊两端张口吞脊,脊面上饰牡丹花叶,下饰琴棋书画,名间、次间、稍间齐全。柱刻海石榴、莲花,柱头卷刹,每间檐中刻有鸳鸯交首。四角柱斗拱上为双抄下昂咀琴面,昂屋梁深入屋顶内达三米,全为真昂。屋内昂柱交,接处有雕刻禅肚雀替,次间与稍间大梁上有阴刻驼峰梁宋代木结构风格。

文物遗存

福津广严院现存前殿、山门、两侧僧房。前殿坐北朝南,土木结构,面阔五间(20米),进深四间(16米),单檐桃角灰瓦歇山顶,九脊十兽,正脊两端鸱吻张嘴吞脊,脊面上嵌饰缠枝牡丹花卉砖雕,下嵌棋琴书画类砖雕,四角双抄双下昂,昂头华拱,昂嘴琴面,昂尾深入屋顶3米为直昂。柱头有卷刹琴面昂,昂后尾挑起斜杆与真昂后尾相似。山门、僧房为清代重修。
福津广严院内存有宋元丰元年(1078年)、乾道九年(1173年)碑刻各1通。现为县粮油公司占用。保存较好,是甘肃省现存时代最早的古建筑群,对研究宋代建筑的风格、特征、发展演变及建筑史、建筑技术有重要价值。
福津广严院还保留有宋碑文物。如:北宋元年丰年立《敕赐广严之院》碑;南宋淳熙十五年立《新修广严院记》碑;《福津县广严院记》等碑文,均记述了广严院的创建、新建、敕赐、更名及地名变迁等。特别是《福津县广严院记》一碑文,全文约七百余字,首先记述了佛教传人中国始于东汉,而盛于唐开元,再记了广严院始建北宋乾德元年,重建于天圣七年,北宋朝敕赐额于嘉佑七年,广严院获诏书赐敕牒之于治平四年,勒石树碑于元丰六年。最后记述了广严院于天圣年间为兴盛时期,共营造有大佛殿、文殊院、观音殿、斋厅、僧堂、山门等三十多间。并记述了广严院范围,为了解和研究武都河水泛滥地名变迁及佛教文化提供了重要历史资料。

历史文化

福津广严院北宋碑
福津广严院寺藏宝贝北宋碑,反面碑文《阶州福津广严院记》落款为:嘉祐七年十二月一日牒,礼部侍郎参知政事赵、礼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吏部侍郎平章事曾、刑部尚书平章事韩。这四位朝廷高官的姓:赵、欧阳、曾、韩,查阅了在嘉祐七年朝堂重臣的名字,按照他们的官职可以推断出四人分别是赵概、欧阳修、曾公亮和韩琦。可以想见,正是“中书门下省”颁下文书,广严院获得了仁宗皇帝的御赐匾额。
福津广严院前殿里,内壁隐隐泛红,有种云蒸霞蔚的特殊效果,住持说,它来自于本地的特殊物产——武都紫泥。在清光绪年间叶恩沛修纂的《阶州直隶州续志》有如下记录:“广严院……殿壁用紫泥粉,色如紫朱……”而在《阶州志》这样评说武都紫泥:“汉朝中书,以武都紫泥为玺宝加绿绨其上。武都紫水有泥,其色紫赤而粘贡之封玺,故诏浩有紫泥之美。”用紫泥来装饰广严院的内壁,可谓就地取材、匠心独具。

文物价值

福津广严院建筑仍保留着南宋的建筑风貌和特征,是一座重要的早期建筑。该寺院虽历经沧桑,多有损坏,大部已失,但现存的建筑,特别是大殿建筑,主体大木形制接近于唐宋做法,主体构架仍为南宋建筑实物,与碑文记载契合。大殿外檐铺作仍保留着科口跳形制,这也印证了的记载。中国现存南宋时期的木构建筑较少,除苏州玄妙观三清殿和广州光孝寺大殿两例外,再无它例,且这些建筑物多处于南方地区。广严院处于南北方交界处,在时间和空间坐标上都占据了一席之地。在西北古建筑文化遗存方面更是孤例。因此,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建筑技术、建筑文化,特别是研究南宋建筑具有重大的价值。

保护措施

1993年,甘肃省省政府公布福津广严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福津广严院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址

福津广严院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三河镇柏林寺村。

交通

自驾前往福津广严院:从陇南武都汽车站出发,全程约32.4公里,约需29分钟。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