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北镇

联合创作 · 2023-08-15

地名由来:因位于蒙河以北,政府驻地水北圩。

2022年3月,水北镇被确定入选2021-2023年新余市市级文明村镇名单。

2014年9月,环境保护部授予水北镇2012年—2013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2012年7月,江西省环境保护厅授予水北镇第五批江西省省级生态乡(镇)荣誉称号。

水北,原名渝北,因位于渝水之北而得名,距市区35公里,东临江西省樟树市义城、中洲乡,西连渝水区下村镇、仁和、鹄山乡,南接渝水区罗坊镇,北邻上高县蒙山乡、高安市的田南镇和建山镇,是四县(市)十乡(镇)的结合部,总面积131.23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88个村民小组,11939户,总人口47395人,其中农业人口47104人,非农业人口2091人,现有耕地面积61595亩,其中水田44110亩,旱地17485亩,山林地85627亩,果园2546亩。1988年撤乡建镇,是渝水区最大的乡镇的之一,素有“茶叶之乡”、“米粉之乡”、“渝北第一镇”美誉。

水北镇地理位置优越,境内多属丘陵地带,蒙河、颖江沿集镇南北蜿蜒而下,蒙山耸峙于西,北部山峦起伏,上新(上高至新余)公路沿西边缘穿过,两条人字形的乡级公路(水钱、水新)主贯全镇,村级公路四通八达,交通条件十分便利,现拥有客运车辆53辆,农用车辆748辆。水北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拾年山新石器晚期遗址,就位于镇属南陂拾年山村东部,1986年至1989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及新余市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发掘队,先后三次进行发掘,发掘面积1225平方米,掘坑49个,出土和清理墓葬136座,整个遗址属台地型遗址。出土有石器、陶器、青铜器、玉器,大都是农业、手工业、渔猎工具和礼器。拾年山遗址的发掘,把新余市的历史提前到五千年,对研究江西史前文化和先秦南方古代文化,沟通赣鄱地区与江淮地区以及广东石峡文化的联系,提供了重要的新的实物资料。水北集镇,现为镇政府所在地,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镇中心区面积4.7平方公里,有水北、南陂两个村委会聚居,常住人口8100多人,国营镇办企事业单位21家。水北集镇贸易繁荣悠久,从明隆庆年间开始,定农历二、五、八、十日为赶集日。自清代起,兴起一年一度的赶会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二至初八举行。历晚七天,初九为庙会。集镇建有大型室内集贸市场、竹木市场、小猪市场、耕牛市场等专类市场。

蓉泉桥

蓉泉桥位于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排江村东面。始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2006年12月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为东西向跨蒙河支流,单孔石拱桥,桥长7.2米,宽2.1米,孔跨4.4

余庆堂

余庆堂位于渝水区,2018年3月,公布为江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余庆堂位于渝水区水北镇黄坑村。清代道光年间祠堂建筑,坐东朝西,砖木结构;墙壁下为夯土筑,上半部为清水空斗青砖砌;内为抬梁

历史沿革:

拾年山新石器晚期遗址考古发掘证明,早有5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水北一带定居,繁衍生息。

自三国吴宝鼎二年新余建县以来,一直归新余管辖。

1949年后,设水北区,分设泉塘、跃塘、楼前、钱圩、颖江、上仁、黄坑、楼山、上村、堎背10乡。

1956年,撤区并乡设水北乡。

1958年成立公社。

1961年,钱圩、新桥、黄坑划出分设公社。

1969年,钱圩、新桥、黄坑三公社并入水北公社。

1983年12月,撤公社设水北乡,1988年12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水北乡设立水北镇。

得名后沿用至今。

浏览 1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