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山塔群

巾山塔群

共 2676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4-05-24 10:39

简介

巾山塔群位于临海古城东南隅的上。高约100米的巾子山,今存多宝塔、东西两塔及南山殿塔。多宝塔建于元代,坐落在巾山西麓,因塔的各面面砖和壁龛上均刻有佛像(原有佛像1003尊),故又名。千佛塔经受了700年的风风雨雨,屹立至今,不但在艺术上是罕见的珍品,而且在建筑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和价值。出版的《东方大观》、《世界民族汇编》都曾刊登过千佛塔照片。始建于的东、西塔分别位于巾山两峰之巅,东(大)塔又称万年塔,1865年台州知府刘NB049命庠生大田赤水人刘万年等重修。东塔与西(小)塔合称为大、小文峰塔,两塔原为砖木混合结构,后改为砖石结构,均为五级六面,以菱角牙子叠涩出挑。大塔螺旋中空,面面有窗,登临眺远,古城内外风光尽收眼底,内壁不少塔砖有篆书铭文,乃邑廪生李用仪所书。南山殿塔位于西峰西南侧的南山殿前,形式、结构与东西塔相似,始建于

特色

巾山位于区东南隅,高百余米,三面临街,南濒。山顶有双峰,分东峰、西峰,两峰相距五、六十米,为巾山的最高点,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临海的标志。双峰于唐代始建双塔,宋嘉定《赤城志》记载:“两峰如恰,其顶双塔差肩屹立。”巾山双塔,临海人称之为:大塔、小塔;大小双塔又称“文峰塔”。大塔螺旋中空,内有石级盘旋而上,可以登顶远眺,小塔实心。
西峰塔下西侧有个华胥洞,相传为华胥子所居。华胥子即皇华真人,为西代道士,曾在山上炼丹修道,历经磨练,终于得道升天,成为仙人。后来,华胥子驾鹤仙去时,一阵微风,将他的头巾吹落,飘然而下,变成了巾山两峰。从此,这座山被称之为“巾子山”。两峰之间的一块石壁上,有“遗巾处”三字镌刻,边上有块平坦的巨石,人们称之为“仙人床”,石壁上方刻有一个桌面大的“佛”字,在这下面有“巾山摩崖”,屈映光在此处题有“通幽”二字。
在巾山西麓又有双塔,即和千佛塔。在巾山两峰南侧有座南山殿,殿前有长阶,石阶下有只戏台,戏台南面高矗着修长的“南山殿塔”。据说:此塔是为纪念唐玄宗时抵御,死守瞧阳城的元帅而建。在南山殿的北面,有多宝塔,即千佛塔,因塔的各面面砖和壁龛上均刻有佛像(原有佛像1003尊),故称千佛塔。千佛塔是台州境内现存唯一的元塔,经受了700多年的风风雨雨,屹立至今。在历史上,曾是(古龙兴寺)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叫龙兴寺塔。始建于唐三年(即公元744年)。塔共七级六面,高30多米,其内中空。从第一级起,每级都设有一个壶门;从第二级开始,每级每面除虚门外,均设有壁龛。千佛塔为砖木混合结构的楼阁式建筑。它不但在艺术上是件罕见的珍品,而且在建筑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日本常盘大定在其所著的《支那佛教之研究》中刊有摄于1922年前后的照片和介绍文章,文章称:千佛塔“巍然雄豪的风姿还依然存在,特别是壁面的千佛砖,进一步体现了它外观的庄严美”。此外,日本的《东方美术大观》等杂志亦载有此塔的照片及介绍文章。多宝塔和南山殿塔、巾峰双塔合称为“巾山群塔”。一山四塔,十分罕见。

历史背景

巾山和她的双塔就一直成为人们心目中临海的标志。双塔分立于东西,东称东塔,又称大塔;西称西塔,也称小塔,合称大小“文峰塔”。所谓文峰塔,据《台州府志》的记载,是因巾山的两峰系临台风水钟聚的地方,“形家号双廌峰”。自从峰上建起了双塔,“故台多父子兄弟连登甲第者。”两塔原为砖木结构,明正德年间,塔外表的木结构部分焚于火。现在人们所见的塔身,已经重修。
的重新修建,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当时资金缺乏,拖了好几年,正在没有办法的时候,恰巧大田赤水大财主徐万年出了一宗案子,台州知府刘璈即罚他出资修建巾山大塔。修成后,人们又称其为“万年塔”,实是图个吉利罢了。两塔为五级六面,砖石结构。大塔中空,面面有窗,登临远眺,全城景色尽收眼底。观巾峰双塔,最动人的时候是在晨曦暮色之中,在乍明还暗的光线下,葱郁的山体化成了凝重的阴影,双塔似一对情侣,在阴影呵护下,说着俏俏话。如果说巾峰双塔是临海古城的地域,是台州文运昌盛的徽记,那么巾峰西麓的千佛塔则是临海古代建筑的一个艺术佳构。千佛塔是临海现存最早的古塔,也是台州现存唯一的元塔。始建于天宝三载(744),初称龙兴寺塔,后称多宝塔。千佛塔坐落在巾山西麓,现塔为元三年(1299)重建,七级六面,塔的外壁嵌满了众多佛像,总计有一千零三尊,塔即因此而名。
巾峰双塔即巾山两峰上的双塔,并称文峰塔,均始建于,五级六面,砖石结构。东塔又称大塔或万年塔,清同治四年(1865)重建,塔内螺旋中空,可以登临眺远。西塔也称小塔,塔身较瘦,明清及当代均曾作过修缮。
现存塔身系元三年(1299)重建,因塔的外壁每级每面都嵌着模制的佛像砖,每砖一佛,总数达一千零三躯,故又称千佛塔。塔砖佛像的比例准确,造型精美,在历代的古塔中尚不多见,在现存的古塔中更属凤毛麟角。千佛塔位于巾山西麓的龙兴寺内,依山屹立,以岩作基。在建筑结构上,千佛塔属砖木混合结构的楼阁式塔。七级六面,其内中空,从第一级开始,每级都有一个壸门;从第二级开始,每级每面除壸门外均做有壁龛。下有副阶,各级皆有腰檐,各层平座以石板出跳。这在中国古代也很少见。在元代,统治者以西藏的喇嘛教为主要宗教,当时塔的建造也以喇嘛塔为主。而江南一带由于受喇嘛教的影响较少,所以塔的建造仍以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塔为主,不过,建造的数量却大不如从前。从现存的塔身看,千佛塔的规模、高度、式样均与宁波的育王塔相仿。此塔经受了七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屹立至今,不但在上是个罕见的珍品,而且在建筑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
巾山四塔之中,南山殿塔形制最小,却不是佛寺的寺塔,它承载了百姓对战乱的不安和对和平的期望。南山殿是为祭祀唐代名将张巡(民间称张元帅)而建立的。张巡,当地的传说是临海人,在时,奉命抵御安禄山,死守睢阳城,保障江淮免遭安史之乱涂炭。在台州,明代中叶以后,倭患惨烈,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祈求太平,人们想到了这位的英雄,于是就面江造庙,依庙建塔。塔虽大体完好,但却饱含着无限的历史沧桑。坐落南山殿前,亦五级六面,砖石结构,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建。现存的南山殿塔则系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所建,塔身至今还保留着不少有铭文的万历塔砖呢。“一片忠心江照胆,千秋浩气塔当头”,这一旧时题写南山殿的对联,正是南山殿塔庙在人们心目中的写照。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