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棠镇

联合创作 · 2023-08-14

地名由来:“凯棠”系苗语音译,意为鼓笙场。因乡人民政府驻地阳亚,通称凯棠(系片村名)得名。

凯棠乡位于凯里市的东北面,东与台江县的台盘、革一两乡相邻,北与 的山凯乡隔清水江相望,南与三棵树镇的板溪片区接壤,西与旁海镇相连,地跨东经108°04ˊ——108°09ˊ,北纬26°42ˊ——26°45ˊ,东西宽8.2公里,南北长10.1公里,总面积为51.27平方公里,呈“椭圆”形状。

“凯棠”系片村名,原称凯塘,凯堂。后改写为今名,系苗语音译,意为-场,昔日有名扬四方的节日鼓笙场得名,乡以此得名。驻地在凯棠村阳亚、阳报寨。乡政府所在地距凯里市区有42公里,全乡辖芦笙、火香、梅香、凯棠、大坪、凯哨、养小、白水、龙塘、新村、南江等11个行政村,114个村民小组,44个自然寨。2003年全乡有3684户19298人,全乡99%以上人口是苗族。

凯棠乡东南部为白岩组成的弱岩溶低中山,其余地属于溶岩组成的弱溶龚状低山,其土壤四面属石灰土,中部是黄壤,色土、水稻土相间分布,以黄壤土为多。地势呈南北走向,而凯棠乡为贵州省一类贫困乡镇,经济基础脆弱,条件差。主要有干炸书、别单、报别炸、报别福、坡里康等山峰,以干炸书为最高,海拔1050米。最低点为大坪村清水江边,海拔532米。平均气温16℃左右,年降雨量为1130毫升,无霜期289天。2003年来实有耕地面积13095亩,其中田0935亩。人均耕地面积0.68亩。森林覆盖率为36%。境内水资源、矿产资源缺乏,主要矿产资源有重晶石等。

几年来,全乡围绕加快发展这个主题,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坚持“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立足乡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民族团结、政治稳定,农业和农村各项事业得到明显成效。但是相对各兄弟乡镇而言,凯棠乡仍然较落后,各项工作有待于我们去发展,去建设。而凯棠乡为贵州省一类贫困乡镇,经济基础薄弱,条件差,所以衷心希望得到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和关心,我们将为建设凯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历史沿革:

元代时期,属播州宣慰司。

明、清时期,属清平县。

民国二年(1913年),为炉山县第二区第二分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置凯棠镇和白岩、黄泥、凯旋、凯哨等4乡。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撤乡镇,改为凯棠联保。

民国三十年(1941年),撤联保,置凯棠乡。

1953年,凯棠乡析为凯棠、凯哨、白水洞、南开4乡。

1958年,设前进公;同年12月,实行一区一社,属旁海公社。

1961年,撤一区一社,置凯棠公社和白水洞公社。

1966年,白水洞公社并入凯棠公社。

1984年5月,凯棠公社改乡。

1992年1月,建镇并乡撤区,凯棠乡保留,所辖区域不变。

2016年1月29日,撤销凯棠乡建制,设凯棠镇。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