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晋会馆
全晋会馆
共 1798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0:23
历史沿革
全晋会馆
清朝乾隆三十年(1765年),旅苏晋商集资创建全晋会馆于阊门外山塘街半塘桥畔。
咸丰十年(1860年),全晋会馆毁于兵燹。
光绪五年(1879年)至民国初(1912年),建全晋会馆新馆于今址。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全晋会馆于年久失修,白蚁蛀蚀,梁倾壁残。
1958年,全晋会馆曾先后被用作化工塑料厂、眼镜厂、光学仪器厂、照相机厂及机械工业局职工大学,东路及西北隅则散为民居。
1976年1月,全晋会馆大殿失火被烧毁,致使戏台濒临倒塌。
1982年,苏州市政府拨款对全晋会馆进行全面整修,整修工程共耗资120万元。
1983年10月,全晋会馆动工整修。
1984年6月,全晋会馆使用单位全部迁出,中路、西路建筑全面大修,并移建正殿,重建庭园,会馆原貌基本恢复。唯东路及西北隅房屋尚待修复。
1986年10月,全晋会馆作为苏州戏曲博物馆馆舍正式对外开放,辟有昆剧、评弹、苏剧、民族乐器等专题陈列,还有古典戏台和清式茶园书场两处复原式陈列兼演出场所。
2003年11月,中国昆曲博物馆又正式在全晋会馆挂牌成立。
全晋会馆大门
建筑特点
结构
特点
全晋会馆平面图
全晋会馆门厅宏伟宽敞,是一处典型的清代雕饰砖木结构建筑群。门厅前半部分的轩廊桁椽呈花瓣状;后半部分的轩廊桁椽呈弓弧形。两轩廊桁椽顶端的八组彩色斗拱,雕饰“凤穿牡丹”。斗拱是全晋会馆木结构建筑所特有的,它不仅有承重作用,还有点缀装饰作川。古代以斗拱层次的多少来显示建筑物的重要程度。作为划分建筑等级的标准之一。明代曾规定:“庶民所居房含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及彩色装饰。”“一品至五品官宅的梁栋斗拱等,须用青碧绘饰。”清代对此也明确规定。由全晋会馆的门厅和斗拱,可见旅苏晋商的实力和地位。
文物遗存
全晋会馆“海棠轩”梁枋之上饰以双排金黄木雕蝙蝠,枋下饰以朱红金钱纹垫拱板,连接三幅宫式万字纹挂落,中央镶嵌三瓮“万年青”,是寓意“福”“禄”“寿”的群雕。门厅有三道六扇黑漆大门通向馆内,中门两边安置两块饰有狮子浮雕的圆形抱鼓石,两扇大门上绘有门神。
全晋会馆戏台每朵斗拱之间装嵌镂有花卉或金钱图案的垫拱板,左右枫拱连成整块,连体枫拱板雕镂贴金,上下两层叠加桁间。大门枋额以上为一斗六升桁间牌科,各朵之间同样嵌以镂空垫拱板。轩梁周身满布花鸟雕饰“双凤穿牡丹”。檐枋、额枋表面雕刻戏文人物,有的是“三国演义”故事。左右山墙南端的垛头上饰以十分精美的砖雕,由此向两侧展开,组成东西对称的“蝴蝶墙”。墙面下部为青石雕刻的须弥座,上部为青灰直角细水磨砖墙,中央各有一圆形透雕砖刻“云龙戏金蟾”。
全晋会馆-古戏台
研究价值
全晋会馆系清末山西旅苏客商集资兴建,在苏州历史上先后一百多余座会馆公所建筑中,它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研究全晋会馆对于保护传统历史文化、保护古城风貌,研究中国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萌发、研究江南庭院建筑及古典戏场,古为今用,探索中国民族建筑的现代化道路,具有深远意义。
全晋会馆戏场建筑的传统手法为在现代剧场设计中,在继承发展并创作具有中国特色共享空间构成的探索中,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对“全晋会馆”戏场空间的探索,有利于在传统文化深厚坚实的基础上,充实创作观念,丰富设计思想。
保护措施
1963年,全晋会馆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全晋会馆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全晋会馆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苏州市政府批复了关于公布苏州市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和第四批控制保护建筑保护范围及风貌协调保护区的通知。全晋会馆建控地带为西、南至保护范围外15米,北至保护范围外12米。
全晋会馆
历史文化
苏州在明清两代都是南方重要的繁华商埠和商品集散地,向来为山西商人所瞩目,山西在此经营钱庄、账局和后来之票号者尤多。全晋会馆早在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就由81家钱业商人提议修建,最终在清乾隆三十五年(1765年)建成于苏州山塘街半塘桥,历经多年修缮。
旅游信息
地址:全晋会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中张家巷14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