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

联合创作 · 2023-07-26

地名由来:以古宜都郡为名。东汉末年,刘备取“人杰地灵、宜于建都”之意改临江郡为宜都郡。

三峡湿地·杨守敬书院

杨守敬书院

三峡湿地·杨守敬书院

三峡湿地·杨守敬书院

2023年8月,宜都市被纳入2023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2023年7月,宜都市被确定为第三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

2023年7月,宜都市上榜2023赛迪百强县第63名。

2023年3月,宜都市上榜2023年中国百强县第79名。

2022年,宜都市GDP总量为900.05亿元,位列2022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城市第60位。

2022年8月,宜都市入选2022年度湖北省全域公交县创建名单。

2022年7月,宜都市上榜2022赛迪百强县第68名。

2022年3月,2022年中国百强县发布,宜都市位列第67名。

2022年3月,宜都市被确定为2021年湖北省茶叶主产区。

+查看更多宜都市荣誉与相关排名>>

宜都上锁巴楚山地,下引江汉平原,长江清江环抱,巴楚文化交融,素有“楚蜀咽喉”“三峡门城”“鄂西门户”之称。全市辖8镇1乡1街道、2个管委会,国土面积1357平方公里。截至2021年底户籍人口38.1万人;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800.06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105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03.9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91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4514元,26046元。

宜都历史悠久。公元前196年,宜都已设县制,名为夷道。公元210年,刘备设宜都郡,取“宜于建都”之意。宜都是一代宗师杨守敬、著名学者王永彬、开国上将贺炳炎的故乡。

宜都风景秀丽。既有磅礴大气的长江,也有宛若小家碧玉的清江、渔洋河,既有峭拔挺立的梁山、宋山,也有阡陌纵横、平缓肥沃的平原,可谓山环水绕、相得益彰。

宜都资源丰富。地处三峡、葛洲坝和清江水电梯级开发中心地带,供电网络完备齐全,供电质量稳定可靠。市内还建有中南地区最大的成品油油库、天然气西气东输管线。

宜都交通便捷。位于鄂渝湘三省交界处,隶属于三峡宜昌半小时经济圈。贯穿南北的焦柳铁路及两江航道,沪蓉高速、三峡翻坝高速架起连接外界的快速通道,宜华、陆渔一级路、宜张、宜岳高速宜都段建成通车,水路空立体交通格局基本形成。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境属楚地,秦时属南郡,西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已置县。

名夷道县。

西汉末年更名为江南县,不久复名夷道县。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属临江郡,建安十五年(210),刘备改临江郡为宜都郡。

宜都之名始此。

南朝陈时,后梁与陈划江为界,将县域分为江北夷道,江南夷道二县。

陈天嘉元年(560),江南夷道改为宜都县,江北夷道仍名夷道。

隋开皇七年(587)废宜都郡,宜都县改为宜昌县。

唐初县域仍置宜昌,夷道二县。

武德二年(619)改宜昌县为宜都县。

贞观八年(634)夷道县并入宜都县。

宋朝时,属荆湖北路峡州夷陵郡。

元代,属荆湖北道宣慰司山南北道峡州路,隶属河南行省。

明代,属湖广布政使司荆州府夷陵州。

清顺治四年(1647),隶属于荆州府夷陵州,雍正十三年(1735)改属荆州府。

民国初年属湖北省荆南道。

民国十九年(1930)设4区,有13个集镇。

1955年,撤销枝江县,其辖区划归宜都县管辖。

1962年恢复枝江县制,江北归划枝江管辖,江南划归宜都管辖。

1982年所辖古老背镇公社划归枝江县管辖。

1987年撤销宜都县,改为枝城市。

1998年,枝城市更名为宜都市,属湖北省宜昌市管辖至今。

浏览 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