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清真寺
共 1514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0:07
历史沿革
郑州清真寺始建于元末明初,为郑州伊斯兰教传播发源地。据寺内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碑文记载:“由明以迄大清数百年,掌教者有三师。”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和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两次重修。雍正三年(1725年),重修寺门照壁。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大殿滚白。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重修望月楼。
1953年、1982年,郑州市人民政府两次拨款共40万元对郑州清真寺进行翻修。
郑州清真寺
建筑格局
郑州清真寺现占地近17亩,为两进院对称,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主要由大门、望月楼、大殿、南北讲堂浴室、殡仪馆组成。
主要建筑
正门
正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高约10米,单檐歇山顶,建筑面积96平方米。房顶覆以灰筒瓦,脊上浮雕莲花,戗脊前端置以云盘,檐下饰斗拱一斗二升,明间用石柱四根,平面呈小八角形;周围用木柱,中间为木制通柱二根,两柱前后有高达一米的抱鼓石二对。实榻大门三合,分别设在正脊下方的中柱两侧。门前有月台,方砖铺地,设垂带式踏跺四级,威严庄重。
正门
望月楼
望月楼又名唤醒楼,是伊斯兰教寺院中特有的建筑,为阿訇观月、斋戒之用。高10米,上下两层,平面正方形,重檐歇山楼阁式建筑,建筑面积49平方米。瓦顶及山面饰黄绿二色琉璃瓦花纹和悬鱼博风,脊上雕饰莲花,下檐用一斗二升加麻叶头斗拱,上檐置单昂三踩斗拱,转角用重昂把臂厢拱。周围有十二根石柱支撑,其中十根小八角形,二根四方形;前四根用汉文刻对联二幅,后四根用阿拉伯文刻对联二幅。前檐悬有竖匾“望月楼”,下檐横匾为“万化朝真”,后檐扇形匾书“远瞩西域”,中槛上方挂“正教昌明”大匾一块,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阿马图鲁杨歧珍书。望月楼小巧玲珑,造型、结构和艺术等皆为此寺之精华。望月楼两侧各有硬山单披式掖门。
大殿
大殿亦称礼拜殿,为清真寺的主体建筑,高约十米,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有卷棚、前殿、后殿和庑殿式后窖。四座殿宇前后相连,组合一处,称为勾连搭式,面积423平方米,可容纳500多人同时做礼拜。殿顶用琉璃瓦和灰瓦,脊上浮雕花草纹饰。卷棚用四根石柱为小八角形,上刻阿拉伯文对联。
文物遗存
郑州清真寺内存有明宣德年间两个紫铜香炉,上有铭文印文章;清代大小碑刻16通,有数百年树龄的古槐两株。大殿内有光绪年间所置阿拉伯文横匾,大殿对联如下:
①认真主无形无影凭万物作证;参造化非高非远唯一理在心。
②一天画圆须知丹青无二;满地文章当思运笔是谁。
③经文匾有:乾隆十三年马长青阿旬所写两幅。
历史文化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郑州清真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荣誉称号
2022年12月29日,中央统战部在北京召开首届全国宗教界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管城区北大清真寺被评为全国宗教界先进集体。
旅游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