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宝塔

共 2358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5-24 12:13

历史沿革

据考证,海宝塔始建于北朝晚期至隋唐年间。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海宝塔重修后并定型。
清乾隆四年(1739年),地震时海宝塔被毁。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由山后郡王及满汉各级官吏共同捐资重新修建海宝塔。
民国九年(1920年),宁夏海原县8.5级地震,将海宝塔塔身震裂。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海宝塔出现裂缝,让部队在海宝塔的周围填湖、造林植树,使土质得以改善,塔身裂缝渐渐愈合。
1979年,银川市对海宝塔台基等处进行了维修。
1998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银川市对海宝塔内部进行了修缮。
2006年,银川市政府为修建北塔公园,对海宝塔寺进行了考古勘探。
海宝塔

建筑特色

结构

海宝塔坐落于海宝塔寺中轴线上,坐西朝东,占地368.6平方米(塔基面积),是一座方形九层十一级楼阁式砖塔,由塔基、塔座、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全部由青砖砌筑,通高53.9米。
海宝塔塔基平面呈正方形,高5.7米,边长19.2米;塔基四面用条砖砌筑,稍有收分,平直无饰。塔基檐口用三层菱角牙子叠涩砖外挑45厘米,其上又有三行平砖收进。塔基四周有砖砌花墙。台基东面正中有台阶可以直上塔座。塔后有廊桥通向另一高台院落韦驮殿和卧佛殿。
海宝塔塔身为十一檐,高约48.2米,全部为砖砌。塔身呈正方形,四面中间又各突出一脊梁,呈“亚”字形。塔身立面,按外形变化,可分为三段:塔层、顶层和中间各层。塔身的底层也建成高台状,高4.2米,每边长14.4米,东壁辟一券门,券门前置卷棚歇山顶抱厦一间,抱厦起翘很高,突出了塔的入口。塔门内有一很小的方室,四壁正中设龛。方室南北两侧有砖砌曲尺形通道可上塔。塔身的第二层至第十层,平面形制相同,只有各部分尺寸略有缩减。平面略呈正方形,底边边长10米,四壁出轩,成为“十字折角”的平面。在被出轩而分割的塔身两侧的壁面上,每层都有一个半圆形的拱券壁龛,每层塔檐都模仿木构架坡顶形式,分作两层:下面的一层,先用三层菱角牙子叠涩砖向外挑出然后又以三行平砖收进,好似木构建筑的檐口。四面转角处都悬挂铁铃。中间出轩部分的塔壁上,每层也都有相同的半圆形券门和檐口。这九层塔身内部平面一致,中央是一个方室,下上贯通,以木梁楼板分层相隔,有木楼梯可达第10层。每层方室的四面,都有一个拱券通道,与出轩部分的券门相通。
海宝塔塔身的顶层,立面轮廓仍是以下各层的延续,但各面均不设洞龛。塔壁两侧的檐口,作5层菱角牙子叠涩砖外挑,而中间出轩部分的檐口,由于第10层檐高于两侧,为了保持项层塔身壁面的均衡,只作3层菱角牙子叠涩砖外挑,并在塔身上部作一腰线。顶层檐口上的塔顶,采用攒尖形式,但不起脊。塔的四角和出轩的顶角,都在塔顶交棱,共有12条棱被束向塔刹。
海宝塔塔刹的刹座为砖砌覆斗形,平面四方,上面砌筑绿色琉璃砖贴面的桃形四角攒尖式刹顶,无相轮华盖、宝珠等部分。
海宝塔

特点

海宝塔建筑风格为线条明快、层次丰富、觚梭秀削、挺拔粗犷。

文物遗存

海宝塔内室四壁龛中供奉罗汉像。楼体四面转角处都悬挂铁铃。2006年考古勘探发现一个北朝时期的瓦片,瓦片上有坐佛像。
海宝塔

历史文化

年代考证

2006年10月17日,文物部门,开始对海宝塔及寺院周围进行勘探,在重建塔基的砖瓦砾中找到一尊坐佛像。这尊佛像有手掌大小,头部完好,面部轮廓浑圆。银川市专门召开海宝塔寺院及保护范围考古勘探论证会,对海宝塔始建年代进行论证。专家根据历史记载及本次勘探地层出土的坐佛像等文物,初步确定海宝塔及海宝塔寺院始建于北朝晚期至隋唐年间。

艺文

1963年,董必武赋诗一首:“银川郊外赫连塔,高势孤危欲出云。直以方形风格异,只缘本色火砖分。登临百级莫嫌陡,俯视三区极可欣。”

文物价值

海宝塔严谨缜密的建筑结构,设计精巧、造型奇特的艺术风格,是汉地佛教与藏传佛教建筑形式相互融合,并吸收当地伊斯兰教传统建筑特色而产生的。这显示了中国古代汉、藏、回各族劳动人民的才能和智慧,也是汉、藏、回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
海宝塔

文物保护

1961年3月4日,海宝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
2010年,环绕海宝塔寺建成了银川市最大的开放式公园——海宝公园。
海宝塔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海宝塔位于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丽景街道北塔路北塔村的海宝塔寺内。

海宝塔寺

民族北街路西(北塔湖北侧)

开放时间
09:00-17:00(1月1日—12月31日)
门票价格
10元
交通信息
银川市乘16、29、30、49路公交车在景墨家园a区站下车可达。
浏览 1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