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店潮持续,线下消费生意还能更难做吗?

共 2695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2-08-26 06:56


 TalkingData观察:

这个夏天,传统门店依旧不好过。

6月,曾经的客流王者,位于上海的HM中国首店正式关闭;本月,GAP多地门店也进入关店倒计时。

不只是快时尚行业。宜家今年接连关闭两家门店,包括国内首家“小型宜家”上海杨浦店;便利蜂今年也在全国范围关闭约700家门店。

在这个炎热夏天面临“寒潮”的还有商场,客流减少,空置率上升,关店数超过开店数。

消费行业的线下生意,一年比一年难做。


&数据&设计|鹿鸣

编辑|赤耳

运营丨刘希晰 张启锐

来源|公众号“谷雨数据-腾讯新闻”  

版权声明:腾讯新闻内容出品。转载请前往原发账号申请授权。


你所在的城市,逛商场的人越来越少了吗?疫情反复,实体经济面临不少挑战。
一方面,身陷疫情区的人没法去。另一方面,区域相对安全的居民,也可能出于对防疫政策的考虑,选择线上消费,而减少进入商场的次数。
这一切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商场客流量,变少了

01

首先确定第一个事实,商场客流量的确在减少。
根据赢商网·赢商大数据,今年1-4月,全国购物中心场日均总客流量已降至12861人次,同比去年同期减少19%。
高端商场遭受的打击最大。分商场等级的客流量数据显示,高端商场的客流量相比去年同期减少24%,仅达到去年约四分之三的水平。
其他类型的商场也情况不好。哪怕是定位较低的大众商场,客流量也相比去年减少18%。
来到夏季,暑期来临。目光所及,商场热度似乎好转不少。不过,作为商场,希望的是将客流量转化为消费。但在这个便利的公共场所里,只是想来蹭蹭空调、饭后消食的消费者也不在少数。
空置率数据可以印证,当收益下滑,品牌的开店策略已经趋于保守。2019年的前疫情时代,一二线城市购物中心的空置率约为6.1%。它反映了空置商铺总面积占商场占地面积的比例。
疫情出现的2020年与2021年,这一指标分别上升至11.0%与9.0%。具体来看,全国知名的重庆解放碑商圈、长沙五一广场商圈的空置率,在2021年分别有14.5%与13.9%。
一般认为,6%是商场空置率的警戒线。这表明如果有6%的面积无人接手而闲置,作为管理方的商场无法获取相应费用,消费者的逛街选择也相应减少。
当然,超过6%不一定代表商场就要亏损,但这需要警惕。尤其是疫情后的11%与9%,无疑让购物中心的从业者心慌慌。
今年的情况怎样?大部分城市的数据尚未公布,但从个别城市的数据可以窥见形势:成都与上海的商场空置率分别为8.7%与9.8%,均出现了环比上升的现象。
广州的指标相对严峻。2022年上半年,全市商场空置率上升至14.1%,这表明有大量商铺已存在闲置情况。

商场里的关店潮

02

事实上,相比临街店铺,购物中心里的商铺一直对于现金流具有更高要求。当客流减少,租金与运营管理费用很难马上下滑。迅速撤退、减少沉没成本的品牌不在少数。
以上海为例。上海消费经济发达,每10万人平均拥有1.31个商场,保有量最大。根据赢商网·赢商大数据,上海核心商圈首层平均租金约为740.23元每平每月。
这意味着,不计算其他成本,一个100平米的店铺在上海核心商圈需要花费约74000元每月的租金。
当然,商场管理与商铺们命运相连。当疫情反复,减免租金及相关服务费用的商场不在少数,但这并非可持续的方法——因为商场也需要钱。当他们共同期待顾客来临的时候,一些坚持不住的商家,只能选择关店。
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重点城市商场的开关店情况,总体以关店居多。
在九个重点观测城市中,情况最好的是深圳,开关店比为0.95——表明关店数依然略多于开店数。而北京、上海、广州的开关店比,分别为0.85、0.88与0.76。很明显,本季度的关店者已经明显多于开店的人。
从具体的商场业态来看,钟表、时尚配饰、眼镜、家居等传统店面已呈现关店潮态势,逛商圈时不可或缺的餐饮门店,退场者也不少。海底捞、呷哺呷哺、德克士等头部的大众餐饮品牌,已经在2021年至2022年间关店数百家。
值得注意的是,当总体形势不佳,汽车体验、潮流数码、IP主题店、奢侈品等门店的开店数量却逆势上涨。
这与一些行业数据反映的特征相符:
2021年,中国内地的个人奢侈品销售额同比增长36%,4710亿元的销售额是疫情前的两倍多;6月份,理想汽车新款预售,约46万的车型,在三天内收到了30000余份预付订单。
与之对比,一些普通人的常规消费品类却来到低谷。例如,消费者的换机周期已经延长到30个月,这导致手机零售行业的压力巨大。一些人的手机已经用了三四年,却仍然舍不得换新。
前后对比,无疑反映出不同人群在当下的消费习惯变化。

普通人的钱包,捂得更紧了

03

如果把舍不得勤换手机的人,视为基数更大的普通消费群体。我们会注意到的现象是,普通人的钱包,最近捂得更紧了。
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9483亿元,同比下降11.1%。消费依然是经济恢复的薄弱环节,而这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没有消费机会;第二种,放弃消费机会。
近年居民的支出收入消费比显示,从2017年到2021年,全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上升,来到35000元关口,但引入同期支出数据对比后显示,支出收入比呈现下滑的趋势,这表明不少家庭倾向储蓄而非消费。
2022年第一季度,尽管有过年这个关键的消费节点,但支出收入比还是降至0.62,同比达到往年新低。
央行发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也显示,今年第二季度,更倾向于消费的居民占比仅有23.8%,而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已上升至58.3%。
一个证据就是,今年的“618”购物节,消费者买不动了。
来自搜索引擎与电商平台的数据,均印证了“618”搜索热度与同比销售额增速下滑明显的情况。这也表明消费的减少不仅体现于商场的线下,而是囊括了线上。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在今年早先完成的调研显示,接近60%的受访者在疫情至今的收入水平有所下滑,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消费情况。
而问及消费支出减少的原因,“疫情无法外出消费”成为首要原因,其次为“没有消费欲望”。“生育子女支出”、“工资收入水平变动”等因素也让普通人的消费动作减少。
商场需要生存,因此它希望人多花钱。普通家庭也需要生存,他们只能少花钱。两者需求矛盾,但命运关联。失意的投资者,散伙后的店铺员工,都是消费链条上的一份子。

封面图来源|Pexels


推荐阅读:

图鉴|新消费浪潮下,Y 世代和Z世代的消费观有哪些不同?

真正降本增效!TalkingData品牌数字化营销全链路解决方案发布

TalkingData——用数据说话

每天一篇好文章,欢迎分享关注

浏览 1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