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集屯城址
共 1809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辽宁文物古迹大观 作 者 :辽宁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编远景
1983年,辽西文物普查时发现邰集屯城址。城址包括小荒地山城、小荒地方城和英房村城址。三城均位于东西流向的女儿河的北岸,并依次由北向南排列。
邰集屯三座古城分布图
1993~1994年,吉林大学考古系和辽宁省文物考古所会同当时锦西市博物馆对邰集屯三座古城进行了考察、勘测和试掘。
遗址特点
综述
邰集屯遗址由南向北为英房古城、小荒地北城、小荒地山城三座城,东西长约4500米,南北长约3000米,分布面积约135万平方米。
英房古城
邰集屯城址北城墙
英房古城,土筑方形,东西长380米,南北宽230米,方向195°。城墙夯筑,现存残高0.5~2.5米,设一门在南墙中部。
小荒地北城
邰集屯城址南墙城门
小荒地北城平面略呈方形,南北向,边长260米,土筑夯打,东墙已毁,南墙中部豁口宽约12米,似门址,西墙残缺不全,存长200米、残高约3米,北墙西段存长133米、残高为2米。夯土层清晰,有成排的横向心索孔,城内外地表散落大量灰陶片等遗物。
小荒地山城
邰集屯城址西城墙
小荒地山城南部的西段紧靠小荒地城北城。该城依山势起伏,沿山脊而修筑,当地群众称为外城。山城北高南低,呈东西向横长的口袋状,内长约1300米。北、东、西三面城,均为土石混筑,城墙存高2~5米,其中以北墙和东墙保存较好。谷底城墙即为北门,口宽6米。东侧和西侧城墙,利用自然隆起的丘梁,稍加起筑。两翼城墙环成弓形合拢,沿山梁的自然走向,由北向南延伸。城的东北角是制高点,至小荒地北城北墙一线的断崖处终止,内外高差约3米。南墙不明显,已夷为漫坡状的耕地,从坡地高差看南墙似从现东墙的南端折向东,经坡地接现存北城之北墙。
文物遗存
综述
邰集屯城址文化遗存丰富,有大量的汉代板瓦、筒瓦和少量的布纹瓦。较重要的出土文物有“千秋万岁”瓦当、花纹砖、空心砖、陶器等,特别是出土的“临屯太守章”封泥是临屯郡与辽西郡交往的实物证据。采集的青铜制品还有镞、套管、铃、带钩等。
“临屯太守章”封泥
“临屯太守章”封泥
邰集屯城址内采集到一枚印有“临屯太守章”文字的封泥。封泥为陶质,正方形,边长2.8厘米、通高1.1厘米。内为阳文篆书“临屯太守章”,字体清晰完整。陶质细腻坚硬,青灰色。背面有清晰的木质纹,四周边残留六个穿孔,中间可横穿三道线绳。正面有凸起的边框,中部遭利器铲伤,临字的“臣”下缺一“口”字。印纹高突清楚,四角成方。“临屯太守章”应是西汉临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的印章。临屯郡是西汉时期武帝征卫氏朝鲜,在朝鲜半岛所设的四郡之一。“临屯太守章”封泥的发现地点与其行政区划不符,其应是西汉临屯郡太守发出公文信函简册与西汉时邰集屯所在郡治交往文书封盖属地官印的实物证据。邰集屯地在西汉时属于辽西郡郡治的辖地,这表明邰集屯小荒地方城有可能是辽西郡郡治的所在地。
青铜短剑
青铜短剑图
邰集屯城址出土一柄青铜短剑,为曲刃短颈式青铜剑,剑身已折为三段,尖稍残,但整体仍保存完好。从形制上看,剑身前部血槽偏下,至剑尖有一段横剖面为菱形的剑锋。节尖位于剑身约二分之一处,节尖角较大。剑身后部叶刃弧曲,剑尾略折收。柱脊隆起显著,脊突较弱,前段经研磨与剑锋贯通,呈六棱体。剑身通长36厘米、叶宽5.8厘米、锋长5.5厘米、茎长4.2厘米。
研究价值
邰集屯城址位于大、小凌河和女儿河下游流域的走廊滨海平原区,具有重要的交通战略地位;是联结走廊东部滨海平原区与中部山地丘陵区的交通枢纽;对研究秦、汉时代辽东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有重要意义。
小荒地山城、北城和英房古城是春秋、战国、汉代连续衔接的三座古城,对研究该地区历史地理、古城史等有重要学术价值。
保护措施
1984年,邰集屯城址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邰集屯城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邰集屯城址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小荒地村女儿河北岸。
交通信息
自驾:自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邰集屯城址,路程约19.1千米,用时约27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