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庙

联合创作 · 2023-07-21 22:35

伏羲庙,中国西北地区著名古建筑群之一,原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西关伏羲路。整个建筑群包括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沿纵轴线依次排列,层层推进,庄严雄伟。

文化

文化特点

伏羲庙对于研究中国远古历史、探讨明代建筑艺术、考察天水地方民俗风情等,有着相当重要的实物资料价值。

建筑特点

伏羲庙坐北朝南,临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庙内古建筑包括戏楼、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钟楼、鼓楼、来鹤厅共10座;新建筑有朝房、碑廊、展览厅等6座;新旧建筑共计76座。整个建筑群沿纵轴线依次排列,层层推进。

历史

建筑历史

伏羲庙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1483—1484年),前后历经九次重修,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开始第九次重修;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建完毕。

文物保护

1963年,伏羲庙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25日,伏羲庙作为明、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景点

牌坊

伏羲庙牌坊原有三座,即“开天明道”“继天立极”“开物成务”牌坊。“开天明道”牌坊在大门前,处台基之上,明嘉靖二年(1523年)创建,高11米,面阔3间计10.5米;檐楼三架,两级庑殿顶,累经重建,依旧呈明代建筑风格。“继天立极”牌坊和“开物成务”牌坊,在台基前当街。前者在东,后者在西,跨街而建,两厢对峙。

门坊

门坊又称大门、正门、前门、头门。明弘治三年(1490年)创建,嘉靖二年(1523年)、清顺治十年(1653年)、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其面阔5间计17米,进深2间计5.4米。悬山顶,绿瓦龙吻,质朴典雅。

仪门

仪门又称二门,明嘉靖二年(1523年)创建,明代榜书“文祖”,清时改悬“道启鸿濛”匾,现悬著名书法家楚图南的“伏羲庙”匾。其为悬山顶,形制和大门同,规模略小,遥相对应,构成甬道式建筑。

先天殿

先天殿又称正殿、大殿,是伏羲庙建筑群的主体建筑。其面阔7间计26.4米,进深5间计14.05米;殿雄距宽阔的露台之上,庄严宏伟,重檐歇山大顶衬以龙吻脊、雕花天宫宝刹,显得高贵典雅,气度非凡,虽屡经重修,依旧呈明代风貌。

朝坊

朝坊分列于先天殿前东西两侧和太极殿前东西两侧,相向对称分布,是仿宫殿式建筑设置的,按古代惯例,文武官员上朝前先在朝房做准备活动,或面浴或整衣冠,而后静待金銮殿的上朝钟鼓声。伏羲庙的朝房平时闲置,举行祭典时用以接待官员或相关人员,成为小憩用茶的场所。

钟鼓楼

钟鼓楼分列先天殿露台东西,均呈六角攒尖顶,小巧玲珑,原来都是封闭式的,只留一面为门,现柱间的雕花窗棂已全部拆去,与亭无二致。钟楼在民国29年(1940年)十三临时教养院进驻伏羲庙后,因失火被焚毁,清代的大铁钟下落不明;现存的钟亭是1988年天水市博物馆复原重建的。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