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业口镇北嵬石村
北嵬石村位于莱城东北30公里、茶业口镇政府驻地南部10公里处。东邻峪门村,南接嵬石村,西与西嵬石村相连,地处山区,耕地600余亩,396户,966口人。
据《吴氏谱》记载,永乐二年,吴姓由河北枣强县迁此,贺姓早居,村旁有山名嵬石,借以村名,因重名,改称北嵬石村。村中有吴、贺、陈、王、韩诸姓。村民不分宗族、贫富、多寡,世代和睦相处,民风淳厚。
北嵬石村,1941年前隶属莱芜县七区汇源乡;1941年5月,莱芜实行三县分治,隶属于抬头区;1945年10月,抬头区并归茶业区,北嵬石隶属茶业区;1950年改数字区,隶属十一区,后又复称茶业区;1958年3月撤区并乡,北嵬石划为茶业乡,翌年3月,两个乡合并为茶业人民公社,下辖5个乡,北嵬石划为峪门乡;1985年撤处并乡,茶业办事处分为腰关乡和茶业口乡,北嵬石隶属腰关乡;2001年两乡合并为茶业口镇,北嵬石村划归茶业口镇。
北嵬石村人有优良的革命传统。战争年代,有多人参加革命。村民吴先主解放前参军,到部队后英勇善战,后被提升为解放军某军师长,军参谋长。韩传柏是八路军神农架某部指导员,抗日战争期间在石臼、船厂一带与敌人作战,战斗中由于寡不敌众被捕,他宁死不屈,被敌人连砍数十刀,家人将其抬回家时,棺材里的血还往外流,村人见状无不流泪痛哭。烈士的壮烈牺牲,家仇国恨,激发了村人的抗日热情。范博文是八路军抬头区的区长,在腰关一带工作,1938年,由于叛徒出卖被敌人乱枪打死,烈士英名万古长存。
北嵬石村人有着艰苦耐劳的精神,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治理着家乡的穷山恶水。村东边原是一片沙滩地,1975年全村老少齐上阵,硬用肩扛车推,平壕填沟,造出一马平川的300亩良田。为了改变交通不方便的状况,1974年,人们开山挖土修通了5公里的乡村公路,修建了有16个桥洞的石拱桥,修路架桥大大方便了人们出山进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富民政策的步步落实,村民发家致富的干劲也越来越高。
北嵬石村一向出能工巧匠。村人郭玉林,有一手制造黑陶器具的手艺。他制造的黑陶工艺品,油光放亮,造型端庄,花纹细腻,是较为名贵的馈赠品,在当地享有盛名,他本人也获得了丰厚的盈利。
王德生,是镇上有名的“蘑菇大王”。他承包了房前的4亩地,建起了5个塑料大棚。1992年又扩展到7个,年产值达到十几万元,他的举动带动了一大批蘑菇养殖专业户。支部书记吴仁新年轻有为,信息灵、脑子活,他抓住市场行情,带领村民种西瓜,结果家家户户都发了西瓜财,成了远远闻名的“西瓜村”。
北嵬石村人,一向尊师重教。远在解放前,村里就办有私塾1处。解放后,村里就设立小学1处。随着发展,村小学又联办成初级中学。1995年,村里新建成了二层楼的学校1所,并配备了各种教学设施,被莱城区评为“规范化学校”。由于党和政府及村民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恢复高考以来,全村考取大专学生近百名,陈传永是村里第一个研究生,现供职广州军区某部。
北嵬石村地好、景好、人更好。在新的世纪里,该村的建设将日新月异,人民的生活将越来越幸福。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北嵬石村附近有莱芜战役纪念馆、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雪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济南香山旅游区、鲁中抗日战争展览馆等旅游景点,有莱芜生姜、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吉山黑鸡、高庄芹菜、莱芜白花丹参等特产,有顺香斋、亓氏酱香源肉食酱制技艺、孟姜女文化传承故事、中元节(莱芜中元节习俗)、蹉地舞等民俗文化。